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乐器   
[233] 评论[0] 编辑

双管

双管双管,系将两支管并排扎结一起而成。流行于东北、华北广大地区。现代双管由两支长短、音高相同的管子并排扎结而成。每管八孔(前七后一)。九孔管已很少见到。演奏时,可以两管并吹,也可将两管分开,两手各持一管,手指各按管子上方的三个音孔,交替吹奏短促的音符,以烘托气氛,把乐曲推向高潮。乐曲有《江河水》等。 #3$$#%%%%%%%6$

  #3$$#%%%%%%%6$

构成

音箱音管簧片构成。音箱多用一个无腰的整葫芦制作,底部钻孔掏去籽粒,葫芦柄处 插一截细竹管为吹口。音管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竹管制作,上端留节封闭,中间通透,下端敞口,并列插入葫芦底端,每根音管插入葫芦腔部分镶有一枚簧片,簧片铜制或铜银合金制, 簧舌在簧框上刻出,呈12°锐三角形。音管用蜂蜡封闭固定。较粗而长的音管为主管,管 长25厘米~37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身开有七个(前六后一)圆形按音 孔, 可发出一个八度的旋律音;较细而短的副管,只镶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筒音,并设有 活塞,不需要副管发音时,可将副管堵塞。音管的音高和音列,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 #3$$#%%%%%%%6$

记载

双管东汉郑玄注《周礼·春官·小师》:“管如篴而小,并两而吹之”。可见当时已存在双管类乐器。《隋书·音乐志》载龟兹乐中有双筚篥。新疆吐鲁番东北部的伯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550—1368年)第二十九窟有双筚篥图象,双管并列,管身有五个按孔。宋《乐书》中载有双筚篥:“胡部安国乐器有双筚篥,《唐乐图》所传也”。又有双凤管:“双凤管合两管以足十二律之音,管端施回簧,刻凤以为首,左右各四窍”。表明双管自唐以来已广为应用。现代双管由两支长短、音高相同的管子并排扎结而成。每管八孔(前七后一)。九孔管已很少见到。演奏时,可以两管并吹,也可将两管分开,两手各持一管,手指各按管子上方的三个音孔,交替吹奏短促的音符,以烘托气氛,把乐曲推向高潮。乐曲有《江河水》等。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民间乐器中,有一种是由一人同时演奏的两支管乐器,这两支管乐器就被合称为“双管乐器”。每一双管乐器的确切名称,又习惯于在其单管乐器的原名前冠一“双”字,如双笛、双唢呐等等。近年来,全国各地音乐工作者对双管乐器的挖掘、研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这些成果公诸于世后,深受乐器爱好者欢迎。双管乐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它在文献中时隐时现,但是其历史的脉络依然是清晰可辨的。这正如一条有潜流的长河,自源头至河口其流程是不会间断的一样。

#3$$#%%%%%%%6$

演奏技巧

双管
双管
演奏时,管身竖置。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正 面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正面下三孔,气流振动两管簧片而发音,音量较小。 流行于德宏州潞西傣族地区的双管筚朗叨,主管音列为:c1、d1、e1、f1、g1、 a1、c2、d2,副管筒音为a1。流行于临沧地区耿马傣族的双管筚朗叨,主管与副管的筒音关系为同度,主管音列为:g1、a1、b1、c2、d2、e2、f2、g2,副管筒音为g1。德昂族的布赖,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异。流行于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的米伦 ,副管筒音与主管背孔音高相同,主管音列为:e1、f1、g1、a1、b1、c2、 d2、e2,副管筒音也为e2。吹奏时,持续音犹如一条长长的彩带高飘在上方,使旋律特别丰满。流行于临沧地区镇康县的渥格宝,不仅形制与耿马傣族的双管筚朗叨相似, 其主、副管的筒音也完全相同。一般说来,临沧地区镇康、耿马一带双管筚朗叨发音明亮纯 净,德宏州潞西地区的双管筚朗叨发音柔和圆润。筚朗叨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副管持 续音的衬托下,有着一种含蓄而朦胧的美感。尤其是它吹出的颤音犹如丝绸抖动,飘逸而轻 柔。故此,从前曾有人误称它为葫芦丝。演奏技巧有颤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常用于 独奏自娱,也可由大小不同的几支合奏。擅长演奏山歌和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情。传统乐曲有 :《喊木麻》(傣语意为唱山歌)、《咧少调》、《山歌调》和《芦子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双管筚朗叨进行了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 舞团首先在传统筚朗叨的基础上,设计制成了一种有两支主管、无副管的筚朗叨,可吹奏十四个音,音域a—c3,达两个多八度。20世纪70年代,又研制成功双管四度筚朗叨。采用铜制葫芦形音箱,代替天然葫芦,音管塑 料制,两管筒音相距四度,一支音域c1—d2,另一支音域f1—g2,其间有五个双音 。可演奏各种和音及简单的复调乐曲。
#3$$#%%%%%%%6$

双管筚朗叨

双管筚朗叨,是傣族德昂族单簧气鸣乐器。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德昂族称布赖,“布”是 吹,“赖”是葫芦,意为吹葫芦。各地方言又称喔格宝、米伦。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瑞丽盈江、临沧地区镇康、耿马等地。

#3$$#%%%%%%%6$

双管巴乌

双管
双管
 双管巴乌,又称双眼巴乌彝族单簧气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 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蒙自、建水等地。 管身竹制,由两支形制、音高完全相同的竖吹单管巴乌并排绑扎而成。管身多用较细的 无节 青竹管制作,管长20厘米、内径1厘米,管体修削成方筷形或将两管相邻处的管壁削平。正面开有六对圆形按音孔,孔距均等。在上端管口各插入一截竹管作为簧管。 簧管长4厘米、外径1厘米,上留竹节,下口与管身相通,将簧管正面竹皮削平,在节下刻出一个长3 .5厘米、宽0.3厘米的竹制簧片,簧舌朝上。将两管的上、中、下三处用细线绑扎牢固 。也有管身用鹰腿骨、雁腿骨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其中鹰腿骨制的双管巴乌(图),管长1 7厘米,上开六对圆形按音孔,上口各插入一截长3.7厘米的青竹制簧管,上刻竹簧,簧舌朝上。骨制或银制的双管巴乌多属礼器,为博物馆民间收藏家所珍藏。演奏时,管身竖置,将两个簧管含入口中,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上三孔, 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横按两管下三孔,吹气鼓簧按孔发音,音域c1—c2,为一个八度。一般不能超吹。双管巴乌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乐曲有《宰节莫》等。
#3$$#%%%%%%%6$

苗族双管

双管
双管
简介:苗族双管是苗簇竖吹双簧气鸣乐器,由两支并列的管身构成。可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地区。苗族双管:苗簇竖吹双簧气鸣乐器,由两支并列的管身构成。苗语称“长积”(意为两个乐器)。可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地区。双管是由两支大小相同的竹制管身并排捆扎在一起而成,分为左管、右管,民间称管为“公”、“母”,全长30厘米左右。每支管身上都装有芯子和管哨,并有一个共同的气牌。管身用长约28厘米、内径0.7厘米的细竹管制作,左管开有8个(正7背1)音孔,右管开有6个音孔,除左管的背孔(开在第六、七孔之间)外,各音孔的孔距均等,而且左、右两管的一至六孔位置相同。每管的首端都留有竹节,节隔中心钻有小圆孔。用以插入芯子。芯子起着连接管身和管哨的作用,多用长2.5厘米、外径0.6厘米的更细竹管或鹅毛管制作。上端装以管哨,下端插入管首的小圆孔中。左右两个芯子共同套在一个气牌上。气牌为葫芦壳做成的直径4厘米的圆形薄片,吹奏时用以托住嘴唇、帮助运气,并能使口力持久。管哨用芦草管制成,长约1.5厘米,不需任何加工,用嘴将哨口含扁即可吹奏。演奏双管时,管体竖置。左手在上,按第五至七孔和背孔;右手在下,按第一至四孔。口含两支管哨,手指同按两管音孔。发音高亢明亮,音色悦耳动听,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音域由(c2~d3)。除可奏出同度双音外,还能吹出简单的双声和音,并可演奏二声部曲调,有较丰富的表现力。双管常用于独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或为民歌伴奏。每逢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或婚嫁喜庆场合,常吹双管助兴。它还常与锣、鼓等乐器一起合奏。增添欢乐气氛。

www.18art.com

参考资料

1、http://www.hongxiao.com/dy/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8
2、http://www.folkw.com/www/minjianyinyue/100402736.html #$$$$$$$$$$$$$$$$$$$$$$$$%

 

#3$$#%%%%%%%6$

附件列表


233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热瓦普    下一篇 低音长号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