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杰
包杰,(1921年—2002年),原名包万勤,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摄影师。1921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困,14岁时他便到一家银行当杂役。1941年,他考入日本人经营的满州映画株式会社当摄影助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1942年入满映担任摄影助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摄影师。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包杰被任命为摄影队队长,拍摄了不少战地新闻。解放后的十几年中,包杰堪称朱文顺的御用摄影师,为朱文顺执导的《寂静的山林》、《牧人之子》、《烽火列车》、《南海的早晨》、《冰雪金达莱》等片担任摄影师。2002年去世。 #3$$#%%%%%%%6$
由于家庭贫穷,他在很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到长春谋生。日寇侵占东北后,父亲被日寇抓去当劳工,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下。他十四岁到一家银行当杂役,干些端茶、倒水、扫地等杂活,经常挨打受骂。他做了五、六年杂活。干活之余,他挤出时间,拼命地学习文化,学习摄影知识。为建国后的电影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曾拍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擅长拍摄战争题材和农村题材的影片,摄影风格朴素,常使用粗线条。
1941年,他经过一番努力,考入日本人经营的满州映画株式会社当摄影助理。可是,那时的“满映”,摄影师全是日本人,他干的仍然是侍候摄影师的杂活。日本人对中国职员不教技术,他便偷偷地学。在拍摄现场时,他留心观察摄影师的操作和现场处理;遇到摄影师不在现场时,他便偷偷地翻看摄影师的笔记,学习拍摄方法。由于刻苦学习,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
日寇投降后,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包杰积极参加了护厂斗争,被做为党的积极分子。这时期,他看了许多革命书刊,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他以满腔热情,拍摄了《东北民主联军进入长春》等新闻纪录片。 www.18art.com
1946年,党领导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黑龙江省兴山市成立,包杰被任命为摄影队队长。他随部分摄影人员,跟随人民解放军拍摄战地新闻。包杰参加拍摄的有《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等,真实地纪录了东北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实。 #$$$$$$$$$$$$$$$$$$$$$$$$%
1948年,东影开拍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包杰任摄影师。当时拍摄条件极为艰苦。他使用的摄影机,是日本人扔下的一台破旧不堪的法国“帕尔保”式摄影机,连取景框也没有,要通过镜头才能看到画面。马达的转数也经常出偏差。拍摄时,包杰弯着腰从镜头里看画面,助手用手摇马达。一个镜头拍下来,常常把他们累得满头大汗。照明器材也非常简陋,照明灯不够用,就用日本人扔下的闪光棒照明。拍摄铁水出炉镜头时,没有防护设备,他们用身体保护着摄影机和胶片。四溅的铁花把大家的棉衣烧着了,但他们互相扑灭身上的火苗,仍然坚持拍摄。没有特技摄影设备,包杰和大家一起开动脑筋,反复试验,用简单的特技模型和一些土办法,在摄影棚里拍摄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壮观场面和工人架桥等镜头。这部影片,历尽艰难困苦,终于在1949年4月摄制完成了,胜利地迈出了新中国故事片创作生产的第一步。 #$$$$$$$$$$$$$$$$$$$$$$$$%
www.18art.com
东影迁回长春后,为了培养摄影人材,从上海聘请著名摄影师吴蔚云担任摄影指导。从1950年到1954年,包杰在吴蔚云的直接指导下,拍摄了《赵一曼》(1950年)、 《丰收》 1953年)、《土地》(1954年)等故事片,并在实践中,从构图、角度、调度、照明、气氛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学习了电影摄影理论。
#$$$$$$$$$$$$$$$$$$$$$$$$%
1955年以后,他又拍摄了《董存瑞》(1955年)、《暴风中的雄鹰》(1957年)、《牧人之子》(1957年)、《寂静的山林》(1957 年)、《风从东方来》(1959年,中、苏合拍,包杰任中方总摄影师)、《火焰驹》(195年)、《窦娥冤》(1959年)、 《烽火列车》(1960年,与李怀禄合作)、《我们是一代》(1960 年)、《冰雪金达莱》(1963年)、《南海的早晨》(1964年)、《他们并不陌生》(1982年)等十多部影片。同时,他还拍摄了许多资料性新闻纪录片,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长影和刘少奇同志到东北林区视察等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www.18art.com
#3$$#%%%%%%%6$
他喜欢拍摄战争题材和农村题材的影片,追求朴素、庄重的民族风格。在表现手法上,他常常使用粗犷的硬线条,使画面黑白分明、清晰明快,令人一目了然。由于他有比较丰富的战地摄影经验,因此他拍摄的军事题材故事片,能较好地渲染战争气氛,突出典型环境,使画面真实可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www.18art.com
1965年,长影增加了科教片片种。为了加强该片种的创作力量,组织决定包杰改做科教片摄影师。他愉快地服从了分配,拍摄了许多科教影片。在长期的摄影艺术实践中,包杰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目前,他除了积极完成生产任务外,还担负起培养青年一代的重任。
www.18art.com
www.18art.com
《新苗茁壮》 (1973) .... 摄影
www.18art.com
《冰雪金达莱》 (1963) .... 摄影
《烽火列车》 (1960) .... 摄影
《辽远的乡村》 (1950) .... 摄影 #3$$#%%%%%%%6$
《赵一曼》 (1950) .... 摄影
《我们这一代人》 (1960) .... 摄影
《民主东北》-第10辑 (1949) .... 摄影
《刘主席视察》(1962) .... 摄影
《风从东方来》(1959) .... 摄影
《吉林新闻第2号》 (1958) .... 摄影 #3$$#%%%%%%%6$
《土地》(1954) .... 摄影
《暴风雨中的雄鹰 》(1957) .... 摄影
《寂静的山林》(1957) .... 摄影
《牧人之子》(1957) .... 摄影
《董存瑞》(1955) .... 摄影
《结婚》 (1953) .... 摄影
#3$$#%%%%%%%6$
《丰收》 (1953) .... 摄影
《南海的早晨》 (1964) .... 摄影
《桥》 (1949) .... 摄影
《宝中取宝》 (1958) .... 摄影
《火焰驹》 (1958) .... 摄影
《窦娥冤》 (1959) .... 摄影
《他们并不陌生》 (1982) .... 摄影
《化害为利》 (1972) .... 摄影 #3$$#%%%%%%%6$
《工业三废利用》 (1972) .... 摄影
[1]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dybn/1045192.htm
[2] 时光网 http://www.mtime.com/person/1248068/filmographies/
#$$$$$$$$$$$$$$$$$$$$$$$$%
[3] 星评 http://www.star52.cn/showstar/?umkmropoyc0SDiON
[4] 中华网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5/dybn/1045192.htm #3$$#%%%%%%%6$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