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民间艺术   
[31] 评论[0] 编辑

商河鼓子秧歌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锣鼓齐鸣,热闹非常。齐鲁大地上的地秧歌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刚劲火爆、威猛潇洒的则是流传在黄河北岸、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 #3$$#%%%%%%%6$
#3$$#%%%%%%%6$

概述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

www.18art.com


  
所谓秧歌,它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但必须以舞为主方称秧歌。早在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们发现商河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东的专家根据全省情况,筛选出商河、胶县、海阳三县的民间歌舞统一定名为山东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当时商河民间歌舞形式很多,有伞鼓舞、花鞭鼓、凤阳花鼓、花棍、采茶、小车、大头、高跷、信子、龙灯、狮包、灯官、虎牛斗、荷花灯、独竿桥、二人转、旱船、跑驴、赶脚、行车、马叉、前场、撮擂子、背媳妇、摇葫芦、打杈、哈哈等三十余种,其中“伞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内涵最深邃,就重点挖掘整理,并逐渐把“鼓子秧歌”作为“伞鼓舞”代名词,叫的人多了,习惯成了自然。 #$$$$$$$$$$$$$$$$$$$$$$$$%

鼓子秧歌是山东北部地区流传极为普遍的一种大型广场舞蹈,也是广大农民庆祝丰年、欢度新春的一种民俗活动。它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陵县、阳信、济阳、临邑、平原、禹城等县市。据本世纪50年代调查,商河县978个自然村,就有724个村有鼓子秧歌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从村庄到城镇,到处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看到追随围观秧歌表演的人群。在秧歌场里,祖孙三代共舞,屡见不鲜,可见其流传之广,普及之深。

www.18art.com


  
鼓子秧歌因其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既寓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是我国汉族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表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在全世界范围的民间舞中也是极为少见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五次获最高奖。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前的演出活动,盛誉海内外。
#$$$$$$$$$$$$$$$$$$$$$$$$%

表演形式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秧歌旧时的表演形式,集歌、舞、丑于一体。表演时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在歌舞间插科打诨。经常演唱的歌曲有“哈尔虎”(也称“摇葫芦”)、“打岔”、“鸳鸯嫁老雕”、“馋老婆吃狗”、“大观灯”、“小观灯”等。内容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为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3$$#%%%%%%%6$

舞是跑大场子,由伞头率领,各种角色在固定的位置上沿着固定的线路演化出许多队形图案。扬图丰富多变,动作粗犷奔放,气氛紧张热烈。进人本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人们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秧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集歌、舞、丑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开始解体,由男扮女的小脚女人形象逐渐消失。从50年代开始,经专业舞蹈工作者整理和发展,一改过去那种松散冗长的表演程式和沉闷压抑的心态,使其更加精彩紧凑,时代精神更加鲜明突出,经过不断改革和充实,终于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纯舞蹈形式。

#3$$#%%%%%%%6$



旧时秧歌队的演出活动,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与当地祭祀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节期间,秧歌队演出前一天晚上,必须到本村寺庙或祠堂参加祭祖敬神的仪式。其规模、方式和时间各地不一,如有的祭祀队伍中包括:散“路灯”者(又叫“祭香包”,用棉纸包松子末,油浸点燃后散在路两旁,通常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开道锣—撒小米者—烧纸钱者—供桌(上有三牲供品)—锣鼓队—秧歌队等。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在缓慢深沉的锣鼓声中向寺庙或祠堂走去,一路上散路灯,撒小米,烧纸钱,队伍过后繁星点点,烟火缭绕,犹如一条逶迤的火龙。到达目的地后,献供品,烧香纸,三拜九叩,祈祷先祖和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保佑秧歌队出村演出事事如意,人人平安。秧歌的角色是以舞者所用道具的名字命名的,如伞头,左手握平顶伞,右手拿牛胯骨;鼓子,左手握两面圆形小鼓,右手拿鼓槌;棒槌,双手各握一根枣木棒;拉花,左手拿折叠彩扇,右手握彩色绸巾。伞头又分丑伞和花伞,丑伞中的第一、二把伞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领舞者,精通秧歌,技艺精湛,被称为“秧歌博士”。鼓子是秧歌表演的主力,多扮作武士形象。棒槌由少年扮演。拉花又有地花和跷花(踩短跷)之分,多扮作少女形象。另外还有一种丑角,又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如赃官、傻妮、憨小、丑婆等。丑角因不在正式编制,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根据村中有无这种表演人才而定。 www.18art.com

基本特征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秧歌表演的基本特征是“”,所以称“跑秧歌”,不叫“扭秧歌”。自始至终,所有演员在不停地跑动,在跑动中完成各角色的动作组合,在跑动中相互交流感情,表现自我。整个演出场地像一个流动的由左向右旋转的舞台,在旋转中不断地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场图。而这些场图,就是秧歌演出的主体部分,叫“跑场子”。跑场子又分文场、武场、文武场。文场以跑为主,舞者不做动作,鼓棒不响。武场舞者在规定的场图里定点定时做动作,鼓棒声齐响。文武场舞者在跑动中于中心处或交叉处轮番做动作。文场看“跑”(队形变化),静中有动;武场看“打”(动作表演),激越热烈。文武结合,此起彼伏,快慢相宜,弛张相兼,令人眼花缭乱。
#3$$#%%%%%%%6$


秧歌的场图,取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形态有来自劳动工具、生活用具、花卉建筑、服装头饰,以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战争阵势等各个方面。其特征是外圆内方、方圆对称。其动向是左进右出,围中跑圆。很明显,这一规律特点是受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是传统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用天圆来概括和认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变化,用地方来识别事物的千差万别,成为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审美标准。秧歌场图的外圆内方,方圆对称,无疑是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支配下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场图给人以规整、庄重、古朴、圆润的美感。

#$$$$$$$$$$$$$$$$$$$$$$$$%



秧歌场图的另一个规律特点是所有场图都是由不同形状的菠花(由舞者交叉绕行的圆形路线)组合而成,菠花可分单一菠花、多头菠花、形象菠花3种。组合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杂,形成一套有规律多层次的组合程式。如“双十字街”,是由8个单一菠花组成;“大香山”由6个多头菠花组成;“金钱蝴蝶”则由4个蝴蝶形象的菠花组成。如果用2种或3种菠花,经过精心构思,可表现更为复杂的场图,如“单劈葫芦”。 #3$$#%%%%%%%6$
#3$$#%%%%%%%6$

 源流剖析
鼓子秧歌所以被时代所喜爱,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它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文化,起始于秦汉时期的抗洪斗争,成型于唐宋年间的兵祸战争,兴旺发达在明清,继承发展在当今。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3$$#%%%%%%%6$


  
1、鼓子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黄河,“四渎之宗”、“百水之首”,它养育了我们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但黄河自古善淤、善决、善涉,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公元11年河决魏郡,黄水自由泛滥近六十年。公元69年汉明帝擢用王景发民卒数十万修河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才导大河经濮阳、范县、茌平、禹城、临邑、商河、惠民至利津、沾化一带入海,在商河的河道时称滳河、笃马河(古迹犹存,现称沙河),这一河道历经魏、晋、隋、唐没多大改变,直到1048年才改成现行河道。在黄河腰穿县境的岁月里,百姓屡受黄水危害,毁房舍、败田禾、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岁岁如此,其何以堪”。人生在世,一要活着,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就必须参与适应和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黄河岸边的商河百姓,为了生存,群起奋勇抗洪抢险,导水排涝,灾后散墒抢种,辛勤劳作喜有收成,情不自禁拿起锅碗瓢盆、棍棒、簸箕、雨伞等随手用具,聚集在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灾后余生抗灾"等丰收的欢悦心情,正如《诗经》上说的“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随着抗灾夺丰收次数增多,人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体验到歌咏舞跳的愉悦情趣,参加舞跳的人数不断增多,进而道具就有了变化,也有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这就是鼓子秧歌的雏形,这种民间传说的秧歌起源,虽无文字可查,但是可信,从现在鼓子秧歌样式里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抗洪抢险的复习和预演,如直接取名洪涝灾害的“漩海眼”、“大八叉”、“大乱场”等磅礴恢宏的场阵及金鼓轰鸣声,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黄河当年浊浪狂涛咆哮肆虐,人们万众一心抗洪抢险激昂悲壮的场景。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3$$#%%%%%%%6$
  
2、鼓子秧歌以武舞成型,舞魂锤炼于军事战争
  
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武力取天下,为维护统治都编制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如周代礼乐制度的“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就是武舞。唐代音乐依附舞蹈流传,唐太宗为秦王时,军中遂有《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又亲制破阵舞图《七德舞》,命大臣吕才等人教乐工128人,披甲执戟而舞。宋神宗六年,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王韶在讲武之暇教军士习“讶鼓”,与敌军对垒时,以“讶鼓”振奋自己,震慑敌军。从《大濩》、《大武》、《七德舞》、《讶鼓舞》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其意境、舞技、功利诸方面,颇有相似之处,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民间武舞(也可能是宫廷武舞,或是军队武舞),其社会功能无疑是用来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 www.18art.com
  
之所以说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山东自古以来战乱频繁,商河地处腹地,更是兵连祸结,饱受兵燹之苦,血与火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骁勇尚武精神,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民间舞蹈,更由于商河作为齐国的臣民,长期受孔子、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陶,所编出来的舞蹈就具有“泱泱大风”古齐国的乐舞水平,经过千百次的演出,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这就是山东大汉的气质,也就是舞蹈之魂。作为生命情调和冲动形诸人体律动的商河鼓子秧歌参加者,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力量,在美与力的旋涡里自我陶醉,它忽如猛虎下山,忽如短兵相接,忽如行云流水……但什么也不像,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是一些虚的实体,是力的凝聚所向披靡,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3、鼓子秧歌的流传赖于祭祀活动

#$$$$$$$$$$$$$$$$$$$$$$$$%

“祭祀”和“礼俗”是统治阶级约束人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手段。殷商以前,人们以目神为万物主宰,朝夕祭之。周代则以天帝为尊,节气(日)受祭,并和神农、后稷并而祭之,一直延续到清末。典仪非常隆重,上至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下至州府县衙,上下一齐搞,最初带有强制性和半强制性,后来逐渐变为习惯。《商河县志》记载的县城郊祭活动: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神土牛,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在日出前出东门,朝东南方向顶礼膜拜,日出时看太阳光芒能预知当丰农事好坏。上述可以看出,当政者需要通过“祭祀”、“以驭其民”,芸芸众生也趋于对命运的困惑,企盼神祖赐予幸福。农村的“礼俗”,则由族长率“渔读耕樵诸戏”,正月初七(人日)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烧香包跑“行程”,庄严肃穆,献上三牲、三经,三拜九叩,烧柴禾烧纸钱跑“场子”,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福禄吉祥,消除兵祸,远避罪疾。 #3$$#%%%%%%%6$

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成为封建社会惯性运转机制的一部分,这种直接的社会功利性,成了民间舞蹈价值取向的一种恒常因素,也就给了鼓子秧歌以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www.18art.com

3、鼓子秧歌从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自娱性转化

#3$$#%%%%%%%6$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各地的乐舞文化在商河大汇合,民间歌舞从减轻劳动重负、祭祀驱壤、鼓舞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祝福游艺、自我娱乐转化,主调由庆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明清时期兴旺发达。 #$$$$$$$$$$$$$$$$$$$$$$$$%

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闹)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是汉代“百戏”的延续。民间活动正月初七晚上祭祖,初八正式开始,十七晚上落伞,前后十天,其中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为高潮。《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十五”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酒筵悦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农村则根据自身条件,将若干种文艺形式综合在一起,重点表演伞鼓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这种"百戏"形式的自娱性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用简单的道具,先人传下来的技巧,把压抑的情感,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时空中,将平时说不出来、不敢说、不能说的话,把窝在心里的酸甜苦辣,一古脑地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律动,亦舞亦蹈亦说亦唱地宣泄出来,得以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解脱,重打锣鼓重开张,以期待来年胜今年。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

4、鼓子秧歌的继承发展在当今 www.18art.com

商河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漫长封闭的自然经济,不仅滞缓了生产的发展,也使民间舞蹈带上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舞蹈技巧(尤其是“头伞”领场子)是父教子、子教孙辈辈相传,组织形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因袭,它不仅造成鼓子秧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并因裙带关系的局限性,在全县逐渐形成三种伞鼓流派,尽管各种流派相互渗透,形成各具风格的“一个村一个样”,但由于“天不变道亦不变”,虽然千百年流传下来不走样,但“提高”相当缓慢,粗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并被当政者认为它是民间杂耍不登大雅之堂,任其自生自灭,尤其在日寇入侵的八年里,人民痛苦,秧歌几乎绝迹。1945年商河解放,伴随着发展生产,参军支前,群众性秧歌出现热潮,成了人民获得新生精神风貌的写照。建国后,秧歌活动出现两次高潮,都与党的政策和农民增收的愉悦心情有关,也是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结果。

www.18art.com

(1)立足本地,依靠群众,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风靡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一些黄色的文化也乘机泛滥,“六害”横生,这种文化渗透引起人们严重关注,好办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反渗透、反腐蚀,商河县委、县政府坚持立足本地,从民舞切入,把广大群众团结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旗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年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今年已是第22届),每年几十几百支秧歌队,几千几万人参加演出,到处鼓声咙咚,到处流光溢彩,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场演出,兄弟姐妹争扮角色,到处都是一往情深的执着,充分发挥了鼓子秧歌自娱性和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功能,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内部平等、团结、互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客观上抵御了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

(2)贵在继承,重在创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文化

#3$$#%%%%%%%6$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来商河深入生活,长时间、无条件地在“源泉”中向民众学习,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六十年代初,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舞教材。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根据鼓子秧歌舞蹈语汇创作的艺术精品,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得天独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除粗取精,突出了山东大汉的性格,突出了民族特色,不仅在全国大赛和重大活动中赢得了荣誉,还应各地邀请,秧歌队员的足迹踏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场和舞台,这充分表明,鼓子秧歌与时代碰撞后,更显出本身的光彩和永恒的价值。同时也培育和造就了一批人才,如文化部门的付君燕、商玉山、冯鲁沂在全国大赛中获得“编导奖”,商家村的“头鼓子”商玉山获“优秀演员奖”。杨庙村的“头伞”李传桢,五十年秧歌史被拍成电视片《秧歌李》。还有杨庙、商家、三帽、三里庄、魏集等十几个骨干演出队,最近又培育了玉皇庙武校、白集等少儿鼓子秧歌队,在大赛中获奖,更是可喜可贺。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www.18art.com

(3)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在商河召开 #$$$$$$$$$$$$$$$$$$$$$$$$%

为进一步探索鼓子秧歌源流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由省、市、县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于1992年2月在商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四川、山东等地的音乐舞蹈专家近百名,中央、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王烈、张敬焘、孙常印、李华理等出席了会议,还有13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与会者共260多人。 #3$$#%%%%%%%6$

根据研讨会的命题,收到论文19篇,发言的16人,为研讨会表演流派的秧歌队5个,助兴演出的24个,代表们无不为各流派所呈现的磅礴气势和伟岸气质所折服,被浓郁的时代气息所感染,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激动地不仅下场和群众一起舞跳,还当场挥毫赋诗:黄河文化育中华,齐鲁大地一奇葩,鼓子秧歌震环宇,气壮山河舞天涯。 www.18art.com

整个大会由县委副书记陈昌茂主持,学术研讨由潘志涛、孙丽主持。

www.18art.com

为了将鼓子秧歌研讨引向深入,大会通过了成立"中国商河鼓子秧歌研究会"的决议,推举贾作光为会长,省文联副主席金西、市舞协主席孙丽为副会长,县文联主席陈学孟为秘书长,与会者都是会员。这标志着研讨会之后,将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鼓子秧歌对一个民族的勃发奋飞的价值,使齐鲁这支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3$$#%%%%%%%6$

组织分工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通常以村为单位组织活动,一般的秧歌队一百多人,因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军事化的组织形成,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其成员分三部分:(一)行政后勤,包括秧歌头、管事、外交、箱官、炮手等;(二)演员,包括博士、伞、鼓、棒、花、丑等;(三)乐队,包括大鼓、钹、镲、锣等。成员分工如下:

#3$$#%%%%%%%6$

秧歌头:秧歌队总负责人,通常由热心秧歌的族长或德高望重的人担任,现在一般由支书、村长担任。

#$$$$$$$$$$$$$$$$$$$$$$$$%

管事:三五名有经验的中年人,既承办组织活动,又负责安全保护。 www.18art.com

外交:亦称“探马”,由两名精干的中年人担任联络工作,懂礼仪,有应变能力,演出前十字披红跨骏马,来往在秧歌队与演出场地间通风报信。现在改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只在车把上系一红彩球表此身份。 #$$$$$$$$$$$$$$$$$$$$$$$$%

箱官:三五名老成持重的人,演出时看管棉衣、车辆、杂务、并备有简单药品。

#$$$$$$$$$$$$$$$$$$$$$$$$%

礼官:亦称“揹口袋的”,一二名忠实可靠的人,在演出结束时背条口袋接受对方馈赠的礼品,如烟、酒、糖等,回村后平均分给大家,称“分疙瘩枣”。 #$$$$$$$$$$$$$$$$$$$$$$$$%

炮手:秧歌队出发前鸣炮三响,以壮声威。炮分牛腿炮和坐地炮两种。 #3$$#%%%%%%%6$

博士:编导。一个能掌握各类角色基本功和通晓场阵变化并被大家公认的人,一般担任“领伞”。 #3$$#%%%%%%%6$

“伞”:有“头伞”、“花伞”之分。“头伞”多以4、8人配置,其中一、二把手是“领伞”,“花伞”是“花”头领,人数一般与“头伞”相等。 #3$$#%%%%%%%6$

“鼓”:亦称“鼓子”,秧歌队的主力,多以24、32、48、64人配置。 #3$$#%%%%%%%6$

“棒”:亦称“棒捶”,青年男性扮演,人数少于“鼓”,多以8、16人配置。

#$$$$$$$$$$$$$$$$$$$$$$$$%

“花”:女角,分地花、跷花两种,建国以前是男性扮演,建国后为少女、少妇扮演,一般16-32人。

#3$$#%%%%%%%6$

丑:亦称“外角”,男性扮演,多扮成“王先生”、“二癞子”、“傻老婆”等。 www.18art.com

各类角色服饰均受戏曲影响,以潇洒、稳健、英武、俊美为主调,“丑”则以丑为美。 #$$$$$$$$$$$$$$$$$$$$$$$$%

乐队:大鼓1、钹2、镲2锣2,大鼓为指挥,熟知场阵变化,与“领伞”配合默契。 www.18art.com

编制:“头伞”、“鼓”、“棒”、“花伞”“花”的配置比例一般为1:4:2:1:4,“丑”为双数,一般2-4人。

#$$$$$$$$$$$$$$$$$$$$$$$$%

经费:百多人的秧歌队耗费是很大的,习惯作法是群众文化群众办,由管事挨家挨户敛钱,主要用于购置打击乐、绸子、灯具等,其它如伞饰、服装、道具及伙食等一律自理。

#3$$#%%%%%%%6$

演出活动

近代鼓子秧歌民间的演出活动主要用于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平常有来往,关系好的村,打个招呼即可送秧歌上门;二是平时无来往,以后在生产生活中又要发生联系,须经“探马”的“一探一报”;三是因某种原因两村闹矛盾,或有重大需求,须经“探马”的“三探三报”,炮手鸣炮,族长率队,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礼仪极其隆重。

(图)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
#$$$$$$$$$$$$$$$$$$$$$$$$%

秧歌整个演出活动包括进场、辟场、按场、跑场、煞场、出场六个部分。 www.18art.com

进场:秧歌队在村外整队,客村以最高礼仪接待,设香案,置肴馔果品,鸣鞭炮,头面人物全部出迎,客家抬鼓,鼓乐前导,“行程”进村,若客家秧歌队尚未出村,则以“行程”迎接,导引至演出场地。“行程”亦称“街筒子”、“进出街”,有“二路”、“三路”之分。“行程”水平基本上能反映出该队舞蹈水平,它既有统一规范的集体舞,也有小范围的“伞鼓舞”、“伞棒舞”和“伞花舞”,演员既有小范围的不同角色的舞蹈组合,又有全部角色的层层“驳花”,在炽热的鼓乐节奏里,“行程”宛如游龙,翩如惊鸿,粗犷豪放中充溢着阳刚之美,热情奔放的娴熟技巧,令人回肠荡气不能自已。 #3$$#%%%%%%%6$

辟场:秧歌队小型的五六十人,大型的二三百人,演出场地小如篮球场大则需大场院,“跑十五”是一年一度盛大的文艺活动,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早已集结在演出场地水泄不通,必须辟场才能演出,大鼓定位后,辟场的方法有探马开场、武术打场、鼓棒冲场、鞭炮炸场、高跷踩场、见彩吓场、龙狮扩场,“丑”在场外即兴演出称之引场等。这些方法以不伤人为前提,观众嘻嘻哈哈挤来挤去,非常热闹。 #3$$#%%%%%%%6$

按场:辟场后,头伞各领己队圆场,到达两门,第一领伞在正门晃动驳棰,鼓乐随即变化节奏,跑场开始。

#3$$#%%%%%%%6$

跑场:是演出的高潮部分,场子借鉴古代战阵、与仪仗队、土木建筑、生产斗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吉祥图案及动植物形象等,世代演练出一百多个秧歌阵图。 #$$$$$$$$$$$$$$$$$$$$$$$$%

秧歌场子从速度、力度可分为文场、武场、文武场三种。武场速度慢,清晰浑厚,文场速度快热烈红火,文武场介于二者之间。一般演出每场只跑十几个场阵。 #3$$#%%%%%%%6$

煞场:曲线流动的场子演化至“八趟街”,队员集结成方阵,“领伞”用驳棰点鼓,队员和鼓乐猝然煞住,异常壮观。 www.18art.com

出场:煞场后,“伞”、“鼓”、“棒”、“花”在周边上休息,客家散烟糖表示慰问,“丑”和歌舞杂耍演员上场表演,秧歌队员休息后即返场演出,场子不同于前场,最后还是“八趟街”煞场,客家将已准备好的烟糖赠送秧歌队,由礼官装入口袋背走,客家再次抬起大鼓,鼓乐仍作前导,队员'行程',全村人送出村外,演出结束。若两村原有矛盾,此时便捐弃前嫌和好如初,展现了淳朴的民风和憨厚善良的美德。 www.18art.com

商河鼓子秧歌是民间大型舞蹈,因其威武雄壮、氛围炽烈,有强烈的时代节奏感,表现出山东大汉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魄,是劳动人民能量、力量、坚韧性的显现,是民族优秀舞蹈文化积淀的硕果。古舞古貌谱新史,新姿新态新篇章,勇敢刚直、聪慧朴实、能歌善舞的商河人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将创造出有崭新时代精神与浓郁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民间舞蹈,风靡全国并屹立于世界民舞之林。

#3$$#%%%%%%%6$

传承意义

鼓子秧歌表演人数众多,****严密,形式完整,舞姿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弘,既孕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俗即大雅。新中国成立后,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1992年,商河****召开了"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音乐舞蹈专家出席会议,正式提出鼓子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正是因为这次会议,在民间十分火爆但在专业舞蹈界还默默无名的鼓子秧歌,开始引起舞蹈家们的重视,在全国逐渐形成一定的影响。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鼓子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 #$$$$$$$$$$$$$$$$$$$$$$$$%

相关词条

秧歌 歌舞 汉族
民间艺术 山东省 商河县
胶州秧歌 海阳秧歌 秧歌剧
#$$$$$$$$$$$$$$$$$$$$$$$$%

#$$$$$$$$$$$$$$$$$$$$$$$$%

参考资料

[1] 大众网 http://www.dzwww.com/xinwen/shandong/sdxwzt/jndl/mjys/t20031204_363456.htm 
[2] 山东数字文化网 http://www.wenhua.sd.cn/web/country/2007/2/8/20070208095004.shtml  www.18art.com

附件列表


3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同州梆子    下一篇 孔明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