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花》
《曼陀罗花》,是尼古拉•马基亚维利的著名剧本,属于喜剧(中译本,2004)。《曼陀罗花》叙述的是住在佛罗伦萨城的一个叫卢克蕾佳(Lucretia)的女子的故事。卢克蕾佳催生了共和罗马,卢克蕾佳也隐喻共和德性理想的破产。《曼陀罗花》在现代政治经典史上是一朵极度招摇刺目的奇葩。
www.18art.com
《曼陀罗花》的剧情背景是1504年的佛罗伦萨,正是1494年以后的第10年。1494年对于佛罗伦萨是个历史性的日子,那一年法国入侵,罗马被掳,但丁(Dante)以降的佛罗伦萨“公民人文主义者”(civic humanists)的共和理想成为泡影,意大利的统一终成烟云。从此以后,但丁《地狱篇?第6歌》支配着几乎所有的意大利思想家(直至现代的葛兰西!)。——《地狱篇?第6歌》仿照犹太先知耶利米的“哀歌”(lamentation)情调哀悼了昔日的“罗马”。马基亚维利赋闲乡村的时候,常常手执一卷但丁的《神曲》度过整整一个寂寞的下午。《地狱?第6歌》如水的怀旧彷佛苦涩的霜露一定深深浸润了与古人独对的马基亚维利,并最终在迷漫着腐烂气息的现代土地上把他培育成一株曼陀罗花,它有毒,但未尝不事另一种“净化”。有别于“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的《天堂篇》中的“贝娅特丽齐”,《曼陀罗花》中的女子将为我们打开地狱之门!而地狱,只有地狱——才是人世的起点(赫西俄德《神谱》731,736-740)!从这个意义上,《曼陀罗花》不再是一场古典诗学所定义的喜剧,但丁式的“地狱哀歌”已经使它彻底改变了质地:它是对罗马的卢克蕾佳悲剧的戏仿(parody),是对难以探达的“贝娅特丽齐”的天堂的绝望。正是在这个时刻,《曼陀罗花》获得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悲剧性的意义。
www.18art.com
没有“历史”的世代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也许就是诞生在佛罗伦萨城的历史被终结之后第10个年头的《曼陀罗花》的要回答的最后问题。马基亚维利的答案似乎是简单的:“历史”之后,将是“喜剧”的世代。按照古典诗学,有别于摹写“高贵”的悲剧,“喜剧”致力于摹写卑贱。然而,《曼陀罗花》既没有摹写“高贵”,也不曾摹写“卑贱”,它只是戏仿了那个罗马女子的“崇高”。透过这被“戏仿”的崇高,《曼陀罗花》在最高的意义上惊人地同时体现了悲剧和喜剧的精髓:在悲剧中,没有出路;在喜剧中,有出路,但那是荒诞的路。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隐喻的意义上,《曼陀罗花》是《佛罗伦萨史》的续篇。
李维在其《历史》中以古希腊的“王朝悲剧”(royal house tragedy)的格式讲述了卢克蕾佳的自杀与罗马共和的诞生,马基亚维利在《李维史论》中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保留了流淌在李维原文中的崇高气息,这是悲剧固有的气息,而《李维史论》据说正是一部共和作品。在李维的罗马故事中,卢克蕾佳以血“净化”了共和国;但是在马基亚维利的佛罗伦萨故事中,“净化”(catharsis)是缺席的。按照古典诗学,没有“净化”的故事不足以成“悲剧”,然而,不足以成悲剧的故事必然就是“喜剧”吗?这似乎是《曼陀罗花》尝试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有别于罗马的卢克蕾佳的坚贞的鲜血,马基亚维利出示给佛罗伦萨城的是有毒的“曼陀罗花”。对于腐败的佛罗伦萨城而言,这致命的毒花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它除了催生死亡,难道不会许诺救赎或者——另一种“净化”吗?!有人认为,这是《曼陀罗花》这部剧作最令世人惊耸的问题,因为它暗藏了一个更加惑人眼目的问题——《曼陀罗花》这部五幕剧缩微了马基亚维利的全部生平和写作:马基亚维利本人正是一株绽开在现代世界的“曼陀罗花”。
#$$$$$$$$$$$$$$$$$$$$$$$$%
马基亚维利在其暮年时分曾经在与朋友的通信中,用“历史的”(historico)、“喜剧的”(comico)和“悲剧的”(tragico)这三个词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写作。这三个词提示的首先是三种文体,而且是三种古典文体,然而,由于文体是一种表述世界的方式,所以,我们有理由推论出,马基亚维利认为这三个词不仅概括了他自己的一生,而且也穷尽了世事(human things)。——我们认为,《佛罗伦萨史》卷5开篇强烈地暗示了这一点。进一步,如果“历史的”、“喜剧的”和“悲剧的”三个词穷尽了世事,那么,由于政治哲学的事情正是对“世事”之秩序的探究,则我们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即“历史”、“喜剧”和“悲剧”是“政治哲学”所能采用的三种自然的书写形态。——只此三种,再无他途!对于马基亚维利和马基亚维利身后的哲人,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苏格拉底代表了“政治哲人”的最高状态,那么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苏格拉底的肖像的三种版本(色诺芬、亚里斯多芬、柏拉图)分别正是“历史的”、“喜剧的”和“悲剧的”。博览古书的马基亚维利是深谙“苏格拉底问题”及其“难题”的,当他以“历史的”、“喜剧的”和“悲剧的”三个词描述自己的时候,他想到的定是苏格拉底。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暗示了马基亚维利妄图替代苏格拉底的野心,不如说它暗示了马基亚维利对苏格拉底生平事业的认同、追慕、模仿与修正。——这是哲人们跨越古今的爱与友谊。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