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
简介
纸本,墨迹,行书;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 |
1951年文化部文物局购于香港拨故宫博物院藏。
#3$$#%%%%%%%6$
此帖署款“[王旬]”,三希中仅存的晋人法书真迹,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法书珍品。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造作板滞的痕迹。曾经北宋宣和内府收藏,明、清两代由董其昌、吴新宇、安岐等递藏,入清内府。清亡后溥仪携出宫外,流落民间。本世纪40年代末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人民政府知悉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3$$#%%%%%%%6$
字帖介绍
《伯远帖》王珣是问候亲友疾病的一封信札,墨迹纸本。5行共47字,纵25厘米,横17厘米。此帖同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为清乾隆帝“三希”之一。然《快雪时晴》为摹本,《中秋帖》为临本,唯此帖为王珣的真迹,是晋人墨迹中最可信、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法书珍品。 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因此,它为研究晋代书法以及该时期笔、墨、纸张提供了可靠资料。
#$$$$$$$$$$$$$$$$$$$$$$$$% 《伯远帖》原藏北宋宣和内府,着录于《宣和书谱》,后流入民间, 明、清两代由董其昌、吴新宇、安岐等递藏,明代董其昌于长安见到此帖后,欣喜若狂,题跋说:“珣书潇洒古淡,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 《伯远帖》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清内府,乾隆皇帝弘历视其为无上之宝,并绘树石图以配。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专设三希堂。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3$$#%%%%%%%6$
《伯远帖》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精熟,自然,从结字用笔均可见晋人“尚韵”书风。通篇用笔峭劲秀丽,疏朗飘逸,儒雅风流,天趣盎然。正如董其昌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评价《伯远帖》:“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的确,《伯远帖》为我们提供了“直入晋室”,“书追二王”的途径,它的笔法、结体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过更古逸洒脱,瘦劲开张,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赞云:“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
作者简介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东晋著名书法家。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令。他是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
#3$$#%%%%%%%6$
书贴欣赏
《伯远帖》 |
#3$$#%%%%%%%6$
相关联接
http://www.yishujie.com/xinshang/detail.php?tid=1869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