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署杂记》
宛署杂记
#3$$#%%%%%%%6$
价格:
发行地:北京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3$$#%%%%%%%6$
宛署杂记简介:
始予抱四方之略,博求掌故,识天下户口、阨塞、风俗、政治盛衰,盖见志记之不可以已云。及授官内乡,历东明,因掌故而籍行之,具以润饰功令,然犹外县也。既晋上元,犹陪京也。及复除宛平,则列在辇毂之下,意其风被最先,科条独著,是其志记必详,且核于前所睹闻
www.18art.com
《宛署杂记》二十卷,作者沈榜(明),湖广临湘(湖南省长沙市)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北京史书匮乏的封建社会,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
#$$$$$$$$$$$$$$$$$$$$$$$$%
一、 漂流异国的《宛署杂记》与我的宛署情结
一九八六年本人在参加《当代中国》丛书, 《北京卷·门头沟篇·工业发展大事纪》的写作过程中,收集了一些民俗资料。后来一位老人向我推荐《宛署杂记》。我跑遍了全区十几所图书馆、室,图书馆没有,就向熟人借阅,经过几年的寻找,终于在一九九二年托人从北京古籍出版社会书库里求得一本。
#3$$#%%%%%%%6$
《宛署杂记》成于1593年,而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虽有《顺天府志》 《帝京景物》 《春明梦余录》等转载些文字,却无人能出示其原著,它好像一夜之间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直到解放后才有学者在异国它乡的日本尊经阁文库发现了这本书,经过艰难的协商才得以将此书摄影后带回祖国,于1961年在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可谓历尽艰辛。直到今天原版《宛署杂记》仍熟睡日本,又可谓民族的悲哀。扼腕之余,暗问长天, 《宛》如何流落日本?商人买入乎?学者交流乎?侵略者掠夺乎? #3$$#%%%%%%%6$
从此我也更加珍稀得来不易的《宛》,爱人嘻说我:结下了宛署情结。
二、目录之迷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这看上去很平常的一首五言绝句,较一般诗词并无甚绝妙之处,而把它从特定环境发掘出来,了解它的背景,体会它的精髓,才能切知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一代儒生以书言志的报国之心。 #$$$$$$$$$$$$$$$$$$$$$$$$%
自从得到这本书,我好像一下了从借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经常徜洋其中,体会那滋滋美味,对一些精彩章节尚能朗朗上口,而对其目录却总是不得其解。因此,每逢与人谈古论今,说及此书,总要讨论一番,均不得而知。年长日久,迷团益深,一直萦绕于脑际,总想找出答案。也开始留心其它书目录的排序。大部分书籍从序言到正文,从主标题到副标题,皆有规可循。现代书目无论以ABCD排序,还是以甲乙丙丁作头,都能找出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宛》,每一卷不但有“名”,还有“字”,名尚有解,字却一直琢磨不透,如“第一卷 日字,对圣谕……第二十卷 书字,对志遗一、志遗二……”。 www.18art.com
一天,偶然阅报《世人罕见的三大绝品——云居寺“三绝”》中有这样一段写石经、纸经、木版经:木版经即龙藏经。当时印刷的龙藏经以《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起至“机”机字止。看到这时,寥寥几字,顿时使我似乎感悟到了什么。《宛》会不会是以一个什么经典文章为目录排序?或者……于是我将《宛》的目录排出: www.18art.com
第一卷 日字 第十一卷 太字
第二卷 月字 第十二卷 平字
第三卷 光字 第十三卷 无字
第四卷 天字 第十四卷 以字
第五卷 德字 第十五卷 报字 #3$$#%%%%%%%6$
第六卷 山字 第十六卷 愿字
第七卷 河字 第十七卷 上字
第八卷 壮字 第十八卷 万字
第九卷 帝字 第十九卷 言字
第十卷 居字 第二十卷 书字 #3$$#%%%%%%%6$
原来,这二十卷的卷头字,竟是一首诗,一首绝妙的抒情诗。是目录藏诗:
“日月光天德”当朝天子德性像日月的光芒一样沐浴天下。
“山河壮帝居”,美好的山河更衬托出京城的壮美。 #$$$$$$$$$$$$$$$$$$$$$$$$%
“太平无以报”,作为京畿县官,本当立德于民,立功于国,但在太平盛世,无能言立德,无力言立功,别无报孝祖国的办法。
“愿上万言书”,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编写这本书权做对祖国和人民的报答。 #3$$#%%%%%%%6$
故我写了《百年迷底 目录为诗·宛署小解》,于1999年在北京日报发表后,许多文友来电商榷,我才知此诗源于南北朝陈后主的《帝都》,只是第二句的“都”改为“居”。
www.18art.com
三、发掘被时间埋藏的历史
在北京历史上,地方史志书籍不多。在《永乐大典》中记载,元代曾有《析津志》 ,是北京最早的史书,可是已经随着封建战乱而逸失了。实际《宛》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北京地区较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史志书了。沈榜以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无论是修史编志、文学民俗、经济研究、物产人物,大部分都以它作依据。如与其同期的《顺天府志》抄录了谢杰为《宛》作的叙文,崇祯朝刘侗等著的《帝京景物略》 、孙承泽的《春明梦馀录》及清初朱昆田补的《日下旧闻录》中的风俗条皆取材于这本书,可见该书的历史作用。 #$$$$$$$$$$$$$$$$$$$$$$$$%
几百年来,做史志者多有“上干宫禁,有齿马之惧;外涉部府,则有越俎之嫌”大多是见闻有据,又不得不遗。人们所见到的史志书籍,总有不得客观,不见完美之感。
而沈夫子则摒弃传统手法,从客观出发,用纪实手法,较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文中尤其突出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经济状况,记录了封建社会宛平百姓所担负的衙门、坛庙、行幸、宫禁、陵园、考试等的各项费用,大到皇亲用银上万两,小到内务府喂猫肉七百二十斤,上昭陵墓一次用女轿夫1600名(男夫除外),吃、用花销等。连篇累牍。
#3$$#%%%%%%%6$
文中可以看出明代面积单位有:顷、亩、分、厘、毫、丝、忽、微、纤、共九级;容积单位有:石、斗、升、合、勺、抄、撮等七级,较之现代单位要细化得多。而与货币单位又有与之相通之处:两、钱、分、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共十五级,与现代货币相比要繁杂得多。由此不难看出,社会的进步,使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币的元、角、分,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文中变化最多当属道路与地名的变迁,如:过去的骡马大道,已经变成了109国道和阜石路等柏油公路;长峪村变为大村,蝎虎涧与斜河涧,窄石台与宅舍台,馒头村与门头村(海淀)雕窝铺与高铺,刘加肱U剑赜苡氚赜鹊染俨皇ぞ佟?
#3$$#%%%%%%%6$
文中也有诸多错处,如目录中南北朝陈后主“帝都”一诗中“山河壮帝都”的“都”字,沈夫子写成“居”字;村与村之间距离,明明相距甚远,书中写得很近,可能是身为县官,未能深入深山的缘故。 #$$$$$$$$$$$$$$$$$$$$$$$$%
沿着《宛署杂记》的方向,我致力于民俗考察活动,深深体会到它就像一座宝藏,一座被时间埋藏的宝藏。有待我们去发掘、去汲取。
四、《宛署杂记》的启示
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热爱母亲,世间不乏把家乡比做母亲的人,通过《宛》目录迷底的揭开,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内涵,我见到沈夫子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的目录藏诗体现了其浓厚的儒家思想及谦恭、含蓄的传统美德的表现,也在我内心激起了层层涟漪。
#3$$#%%%%%%%6$
我是一个矿工子弟,生在宛署故里,长在永定河岸,沈夫子故乡在遥远的湖广,他尚能为宛署的父老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做为宛署的后裔又如何不把自己交给亲爱的家乡呢?近年来我曾发表过《门头沟四大家族》 《高高的矸石山》《百年之迷底 目录竟是诗·宛暑小解》等,参加了《北京地方志 门头沟卷》 《京西民俗》的撰稿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只是一个过程,而衡量他的标准又各不相同,金钱固然重要,但是,再伟大的人死后,人们也不会记得他开多少工资?秦皇如此?沈榜如此?现代伟人依然如此?历史将铭记为祖国和人民辛勤工作的人,沈夫子用他的《宛署杂记》书写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名言,留下了宝贵的宛平县史,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付续写历史的重担。
#3$$#%%%%%%%6$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