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书法篆刻   
[48] 评论[0] 编辑

《宛署杂记》

 

 

宛署杂记

作者:(明)沈榜编著《宛署杂记》

#$$$$$$$$$$$$$$$$$$$$$$$$%

价格:
发行地:北京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3$$#%%%%%%%6$

宛署杂记简介:

  始予抱四方之略,博求掌故,识天下户口、阨塞、风俗、政治盛衰,盖见志记之不可以已云。及授官内乡,历东明,因掌故而籍行之,具以润饰功令,然犹外县也。既晋上元,犹陪京也。及复除宛平,则列在辇毂之下,意其风被最先,科条独著,是其志记必详,且核于前所睹闻

www.18art.com

《宛署杂记》二十卷,作者沈榜(明),湖广临湘(湖南长沙市)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北京史书匮乏的封建社会,它实际是宛平的县志,也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  #3$$#%%%%%%%6$
  一、 漂流异国的《宛署杂记》与我的宛署情结 
  一九八六年本人在参加《当代中国》丛书, 《北京卷·门头沟篇·工业发展大事纪》的写作过程中,收集了一些民俗资料。后来一位老人向我推荐《宛署杂记》。我跑遍了全区十几所图书馆、室,图书馆没有,就向熟人借阅,经过几年的寻找,终于在一九九二年托人从北京古籍出版社会书库里求得一本。  #$$$$$$$$$$$$$$$$$$$$$$$$%
  《宛署杂记》成于1593年,而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虽有《顺天府志》 《帝京景物》 《春明梦余录》等转载些文字,却无人能出示其原著,它好像一夜之间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直到解放后才有学者在异国它乡的日本尊经阁文库发现了这本书,经过艰难的协商才得以将此书摄影后带回祖国,于1961年在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可谓历尽艰辛。直到今天原版《宛署杂记》仍熟睡日本,又可谓民族的悲哀。扼腕之余,暗问长天, 《宛》如何流落日本?商人买入乎?学者交流乎?侵略者掠夺乎?  www.18art.com
  从此我也更加珍稀得来不易的《宛》,爱人嘻说我:结下了宛署情结。 
  二、目录之迷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万言书。”这看上去很平常的一首五言绝句,较一般诗词并无甚绝妙之处,而把它从特定环境发掘出来,了解它的背景,体会它的精髓,才能切知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一代儒生以书言志的报国之心。  www.18art.com
  自从得到这本书,我好像一下了从借阅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经常徜洋其中,体会那滋滋美味,对一些精彩章节尚能朗朗上口,而对其目录却总是不得其解。因此,每逢与人谈古论今,说及此书,总要讨论一番,均不得而知。年长日久,迷团益深,一直萦绕于脑际,总想找出答案。也开始留心其它书目录的排序。大部分书籍从序言到正文,从主标题到副标题,皆有规可循。现代书目无论以ABCD排序,还是以甲乙丙丁作头,都能找出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宛》,每一卷不但有“名”,还有“字”,名尚有解,字却一直琢磨不透,如“第一卷 日字,对圣谕……第二十卷 书字,对志遗一、志遗二……”。  www.18art.com
  一天,偶然阅报《世人罕见的三大绝品——云居寺“三绝”》中有这样一段写石经、纸经、木版经:木版经即龙藏经。当时印刷的龙藏经以《千字文》编号,自“天”字起至“机”机字止。看到这时,寥寥几字,顿时使我似乎感悟到了什么。《宛》会不会是以一个什么经典文章为目录排序?或者……于是我将《宛》的目录排出: 
#3$$#%%%%%%%6$

  第一卷 日字 第十一卷 太字 
  第二卷 月字 第十二卷 平字 
  第三卷 光字 第十三卷 无字 
  第四卷 天字 第十四卷 以字 
  第五卷 德字 第十五卷 报字  www.18art.com
  第六卷 山字 第十六卷 愿字 
  第七卷 河字 第十七卷 上字 
  第八卷 壮字 第十八卷 万字 
  第九卷 帝字 第十九卷 言字 
  第十卷 居字 第二十卷 书字  www.18art.com
  原来,这二十卷的卷头字,竟是一首诗,一首绝妙的抒情诗。是目录藏诗: 
  “日月光天德”当朝天子德性像日月的光芒一样沐浴天下。 
  “山河壮帝居”,美好的山河更衬托出京城的壮美。 

#$$$$$$$$$$$$$$$$$$$$$$$$%


  “太平无以报”,作为京畿县官,本当立德于民,立功于国,但在太平盛世,无能言立德,无力言立功,别无报孝祖国的办法。 
  “愿上万言书”,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编写这本书权做对祖国和人民的报答。 
#3$$#%%%%%%%6$

  故我写了《百年迷底 目录为诗·宛署小解》,于1999年在北京日报发表后,许多文友来电商榷,我才知此诗源于南北朝陈后主的《帝都》,只是第二句的“都”改为“居”。    
 
#$$$$$$$$$$$$$$$$$$$$$$$$%

  三、发掘被时间埋藏的历史 
  在北京历史上,地方史志书籍不多。在《永乐大典》中记载,元代曾有《析津志》 ,是北京最早的史书,可是已经随着封建战乱而逸失了。实际《宛》是现在可以见到的北京地区较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史志书了。沈榜以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无论是修史编志、文学民俗、经济研究、物产人物,大部分都以它作依据。如与其同期的《顺天府志》抄录了谢杰为《宛》作的叙文,崇祯朝刘侗等著的《帝京景物略》 、孙承泽的《春明梦馀录》及清初朱昆田补的《日下旧闻录》中的风俗条皆取材于这本书,可见该书的历史作用。 

#3$$#%%%%%%%6$


  几百年来,做史志者多有“上干宫禁,有齿马之惧;外涉部府,则有越俎之嫌”大多是见闻有据,又不得不遗。人们所见到的史志书籍,总有不得客观,不见完美之感。 
  而沈夫子则摒弃传统手法,从客观出发,用纪实手法,较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文中尤其突出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经济状况,记录了封建社会宛平百姓所担负的衙门、坛庙、行幸、宫禁、陵园、考试等的各项费用,大到皇亲用银上万两,小到内务府喂猫肉七百二十斤,上昭陵墓一次用女轿夫1600名(男夫除外),吃、用花销等。连篇累牍。 

#3$$#%%%%%%%6$


  文中可以看出明代面积单位有:顷、亩、分、厘、毫、丝、忽、微、纤、共九级;容积单位有:石、斗、升、合、勺、抄、撮等七级,较之现代单位要细化得多。而与货币单位又有与之相通之处:两、钱、分、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共十五级,与现代货币相比要繁杂得多。由此不难看出,社会的进步,使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币的元、角、分,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www.18art.com
  文中变化最多当属道路与地名的变迁,如:过去的骡马大道,已经变成了109国道和阜石路等柏油公路;长峪村变为大村,蝎虎涧与斜河涧,窄石台与宅舍台,馒头村与门头村(海淀)雕窝铺与高铺,刘加肱U剑赜苡氚赜鹊染俨皇ぞ佟?  www.18art.com
  文中也有诸多错处,如目录中南北朝陈后主“帝都”一诗中“山河壮帝都”的“都”字,沈夫子写成“居”字;村与村之间距离,明明相距甚远,书中写得很近,可能是身为县官,未能深入深山的缘故。  #3$$#%%%%%%%6$
  沿着《宛署杂记》的方向,我致力于民俗考察活动,深深体会到它就像一座宝藏,一座被时间埋藏的宝藏。有待我们去发掘、去汲取。 
  四、《宛署杂记》的启示 
  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热爱母亲,世间不乏把家乡比做母亲的人,通过《宛》目录迷底的揭开,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内涵,我见到沈夫子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的目录藏诗体现了其浓厚的儒家思想及谦恭、含蓄的传统美德的表现,也在我内心激起了层层涟漪。  #$$$$$$$$$$$$$$$$$$$$$$$$%
  我是一个矿工子弟,生在宛署故里,长在永定河岸,沈夫子故乡在遥远的湖广,他尚能为宛署的父老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做为宛署的后裔又如何不把自己交给亲爱的家乡呢?近年来我曾发表过《门头沟四大家族》 《高高的矸石山》《百年之迷底 目录竟是诗·宛暑小解》等,参加了《北京地方志 门头沟卷》 《京西民俗》的撰稿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只是一个过程,而衡量他的标准又各不相同,金钱固然重要,但是,再伟大的人死后,人们也不会记得他开多少工资?秦皇如此?沈榜如此?现代伟人依然如此?历史将铭记为祖国和人民辛勤工作的人,沈夫子用他的《宛署杂记》书写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名言,留下了宝贵的宛平县史,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付续写历史的重担。  www.18art.com
 
#$$$$$$$$$$$$$$$$$$$$$$$$%

附件列表


48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宛丘集》    下一篇 《宜和书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