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书法篆刻   
[1] 评论[0] 编辑

周又郎

当代陶印创始人周又郎 #$$$$$$$$$$$$$$$$$$$$$$$$%

李奇(中国)

www.18art.com


于陶印大师周又郎来说,有几件大事算是他晚年的新成就:一是通过发掘东周陶印,创作了40多套现代陶印谱,他的1400余件陶印谱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收藏,《人民日报》等20多家报刊对此载文高度评介,并誉之为“当今陶印第一人”;二是以独特的行篆,参加多种书画大展,他的1000余帧作品先后被美、日、德、澳、新加坡及港台名士和各地寺庙、碑林、有关辞典收藏或录入;他为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题写的“道源”碑载入日本《中国道教之现状》,他并与十世班禅画师洛松向秋共写《藏汉同壁》;三是创作出以中国传统碑刻艺术和西方写实艺术相结合的现代(石)版画。 www.18art.com

年逾七旬的周又郎,1929年出生于四川峨眉山下的符溪乡。他从小喜爱篆刻,很小的时候,常一个人到山上沟边去拣砾石,琢磨篆刻,一直乐此不疲。抗战期间,张澜、冯玉祥、于右任、徐悲鸿等人曾在峨眉山的大峨寺居住,而周又郎的舅舅行宽法师是该寺的主持,由于这层关系,小又郎得以常常进出寺庙与多位名家接触。当时,山上有一位叫行憨的居士精于金石之艺,张、冯都托他将自己撰写的几幅抒怀明志的联句篆刻成印;小又郎曾为冯将军牵过纸、磨过墨……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孩提时代的周又郎耳濡目染,深受艺术熏陶,进一步激发了对艺术的爱好和对篆刻的执着追求。以后,周又郎师从郭沫若的恩师、著名古文字学家帅平钧先生习学篆书;到中年时以陶制印,又得著名金石家曾右石先生指导。从此,他的艺术技巧日臻精湛。

#$$$$$$$$$$$$$$$$$$$$$$$$%

在今天,只要稍通文墨的,都知道“印”是怎么一回事。在实物形态上,“印”即图章,或者叫印章,古称“鉩”,后作“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垄断了“玺”的称谓,以后,“玺”则多指帝王之印,而官、私所用图章就只能称作“印”了。印的材料,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后有牙、角、木、水晶等料。元代以后石章盛行。至于说到以“陶”制印,不要说“外行”,就是“业内人士”,也是久违的了。考其原因,陶印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门艺术,却因金石家们后来对材质的不断苛求而逐渐绝迹。 #3$$#%%%%%%%6$

1990年夏天,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在成都举行。周又郎先生拣来9块碎砖头,打磨打磨,信手执刀刻出形态各异的9条龙,再沾点印泥,盖在宣纸上,就成了精美的条幅--《九龙陶印》。一位以收藏中国书画为业的日本友人看了《九龙陶印》后,愿以150万日元购买,周又郎先生却不卖。他把《九龙陶印》送给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作为大会纪念品,馈赠各国专家和代表,他要以此告诉世界,中国人就是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台北师范大学的梁在平先生激动地说:“我已经80岁了,过去只在文献上看到我国古代有陶印艺术的记载,这次目睹了周先生的杰作,觉得这真是了不起的古典艺术品,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

#$$$$$$$$$$$$$$$$$$$$$$$$%

让我们还是把话题集中到周又郎先生的陶印艺术上来。同许多传奇故事一样,这门“陶印艺术”竟是起始于周又郎先生的“不经意间”。1973年,原四川温江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请周又郎先生刻制一些宣传计划生育的图章,为节省材料费,他拣了些砖头瓦块,磨平之后,雕刻出“只生一个好”、“提高优生质量”等内容的图章。没想到,这些篆刻后来竟获得了地区金石篆刻一等奖。意外的收获给了周又郎以极大的鼓舞和启迪,使他扬起了驶向陶印艺术彼岸的风帆。 #$$$$$$$$$$$$$$$$$$$$$$$$%

陶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门古老艺术,其历史来源可谓十分久远。根据古文字学家鉴定,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期和山东大汶口以及黄河上游“仰韶文化”的各种陶器上面的那些刻划的符号,应属于“汉字的原始形态”和“陶文镌刻艺术的原始形态”。这些六、七千年前的文物,就是“初始的陶印”。古文字学家从而得出结论:镌陶艺术与中国古文字是同步发展的,它的兴盛时期是在东周和秦汉。 www.18art.com

说到陶印,我们要将它和“印陶”区别开来。在古代,人们把事先刻好的玺印压印在捆绑好的竹简结绳处的泥团上以作为封缄,这叫做封泥印。用玺印在陶器未烧制前盖压并经烧制后留下的印样,以表明生产的地点、时间、器名、工名、物主、厂名、监制官府等等,就叫做“印陶”。印陶艺术随着陶器工业和商品经济一道发展,企业主把它作为宣传和装饰的艺术配置,它的兴盛时期陶器上的印陶艺术的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而陶印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达,篆刻材料品种的增多,篆刻家们对材料质地和美观的追求,以陶为料的刻字艺术,在汉代以后就逐渐淘汰并归于绝迹--当陶印起源和盛行的东周时期,还没有金石艺术;当金石艺术盛行以后,陶印却走向消亡而成了一门人们知之不多的“古老的艺术”。 www.18art.com


孙中山遗嘱
(全文陶印)
周又郎少年师从帅老夫子习篆的时候,听帅老讲述有关陶印的民间故事,就开始对“陶印不怕水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方面在残砖断瓦上苦练篆刻艺术,一方面迷恋于搜集历代的陶文、陶图。如前面提到的《九龙陶印》,那9个“龙”字就是那九条龙,用不同时代的9种篆体镌刻而成;而他刻的《七琴陶印》,则取各代“琴”字造型,既是陶印,也是陶图。还有《八骏陶印》、《中国历代古陶龙图印稿》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www.18art.com

为了让陶印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使之既具现代感,又不失古朴典雅的韵味,周又郎先生遍寻古今砖瓦,将秦、汉、清代与现代上海、西安、成都、大邑、邛崃等地的陶料加以比较研究,摸索陶印规律和刀法,偶有所得,即挥刀走笔,逐渐创出了一条自己的“刀笔同篆”的艺术之路。他刻制的《剑门天下雄》,形如一座挺拔的高山,中间的几个篆文错落有致地构成了层层叠叠的大小山岭,空白处如云雾涌动,印的下方有意断开一线,篆书“雄”字左边的偏旁拖长一笔,宛如一柄利剑直插山口,造成“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气势。《青城天下幽》则将“青城”和“天下”用阴阳两法处理在“幽”字的两个葫芦形“8”字上,一阴一阳,巧妙地体现出青城山这一道教名山的特点。

#3$$#%%%%%%%6$

中国陶印是以陶为料镌治陶文的艺术,通俗的说,就是用土陶作材料制印。陶印由于质地粗糙,制印的效果具有朴质的美、古拙的美和残缺的美,生动自然,异趣天成。这正好符合现代人向往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古代陶印,一般都是单个字,周又郎先生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意识,突破一字一印的框架,变由几个甚至几十个字组成“长篇巨印”。比如周又郎先生镌刻的《日本长寿歌》,10方陶印容纳了40个字的内容,用了10种字体。

#$$$$$$$$$$$$$$$$$$$$$$$$%

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周又郎先生决意以陶印表达“九七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他不顾年高体病、眼底出血,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赶在1997年4月完成了陶印《当归铭》。《当归铭》是周又郎的艺术构思与香港同胞血肉感情相融的结晶,形式上具有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堪称一件将中华古典文化与民间艺术有机结合的珍品──1998年获国际华人艺术大奖,作者被授予国际华人杰出艺术家称号;1999年发布于《世界名人录》第三卷。内容上,《当归铭》是一首诗句:

#3$$#%%%%%%%6$

华夏容两制,欢聚龙传人。 #3$$#%%%%%%%6$

洗雪百年耻,共创新繁荣。

#3$$#%%%%%%%6$


唐太宗之铭
题为《当归铭》,意在警示国人,在举国扬眉吐气收回香港主权的同时,要铭记着国耻,化耻辱为力量,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才会不受帝国主义和霸权势力的侵略和凌辱。《当归铭》由四方陶印组成,四方印即四幅画。第一方讲的是中国版图上容许两种制度共存,是中国的伟大创举;第二方表现中国人民在“一国两制”体制下,实现了香港回归,亲人相聚,叩行大礼;第三方以“洪流”直冲“耻”字,“年”字的箭头也直指“耻”字,表现中国人民不仅要雪耻,更要铭记过去那些耻辱的教训;第四方是写意章,下框丰满充实,上沿未置边线,意在说明我们有了坚实的国力,继往开来,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这样的长篇巨制还有《孙中山遗嘱》和《文天祥正气歌》等陶印。正是通过这些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周又郎先生使断代绝迹2000多年的古老陶篆艺术重放异彩,成为当代陶印的创始人。1996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摄制组一行来到成都温江景阳巷周又郎先生退休后的居所,拍摄了《周又郎陶、印专》,同年6月3日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夕阳红》、《老年与社会》等栏目播放。周又郎先生其人其事其作,被收入了《中国文艺家专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国际华裔著名艺术家成果索引辞典》、《中国高级技术人才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名间名人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书法篆刻家大辞典》等10多部典籍。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资格审定委员会授权中日韩加新等16个国际书画组织评定,授予周又郎“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

#$$$$$$$$$$$$$$$$$$$$$$$$%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周凤英    下一篇 周友田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