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鸣乐器
![]() |
体鸣乐器 |
大金,又称大铜锣。满族、朝鲜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3$$#%%%%%%%6$
清代已在宫廷和民间较为流行,是清代宫廷御前仪仗乐器之一,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卤簿乐制中的大铜锣有四件。 #$$$$$$$$$$$$$$$$$$$$$$$$%
大金铜制,外形似锅,锣面平坦无脐,近边部呈坡形,锣边较宽,并向背面收束。锣面直径35厘米、锣边宽8.5厘米、背口直径30厘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
#3$$#%%%%%%%6$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棰头包布的木棰击奏。木棰长21厘米、直径3厘米、棰头直径5厘米。音色洪亮、宽厚。可演奏锣心、锣边音,沿锣边有碎点、正点、边点等奏法。常与小金、大锣、大鼓等乐器合奏,或为朝鲜戏、民间演唱、地方戏等伴奏。
#3$$#%%%%%%%6$
![]() |
古代的钲有两种形制,其一指殷周时代的“铙”(与现在所称的铙钹不同), 《说文》 :“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其实当时的钲与铙在形制上有所不同。
钲用于军事,见后汉李尤《钲铭》 :“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其二系指古代传自南方民族的锣形乐器,唐杜佑《通典》云:“钲……有如大
#3$$#%%%%%%%6$
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曰钲。”宋陈《乐书》也记载钲是来自南方的乐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编钲。钲也用于仪仗乐队。《明会典·大驾卤簿》:“金钲四面,铜质、竹匡,用红梗系钲于匡。钲径九寸五分。”这种用于鼓吹乐的钲,悬挂在双龙架上,形如铜锣,以木槌敲击发音。 #3$$#%%%%%%%6$
![]() |
体鸣乐器 |
用一根细木棍或细竹杆制作,棍长80厘米~100厘米、直径2.5厘米~3厘米,在距两端5厘米~10厘米处,各开一个长10厘米、宽1.5厘米或三四个较短的透空孔, 从侧面钻一小孔穿入铁钉作轴,再分别嵌入四五个小铜钱或小铜钹(图)。摇动花棍,铜 钱或小铜钹撞击孔壁而哗哗作响。花棍表面涂以红、黄、兰等色漆饰,棍两端系扎若干彩色绸布细条为穗,以作装饰。
#3$$#%%%%%%%6$
演奏时,可单手执单棍,也可双手执双棍,摇击或敲击发音。敲击部位有肩、腰、背、臂、肘、两手、两膝、两足以及两棍相击,都可振动铜钱作响,造成复杂的节奏变化,并配合以各种舞姿。技艺较高者可使其在手心、肩头或背部等处旋转。常由一人、数人或数十人手执花棍边打边舞。是近代广大城乡民间常见的歌舞表演形式。北方称打连厢,南方称打花钱、九子鞭,湖南等地称霸王鞭。表演时还可演唱各地民歌,形式生动活泼。满族耍单鼓(烧香)、跳萨满时也常使用连厢棍,它既是舞具,又是伴奏乐器。云南彝族和黔南苗族的青少年,多在传统节日里表演打花钱,并分别用铜鼓和木鼓等乐器为其伴奏。 #$$$$$$$$$$$$$$$$$$$$$$$$%
![]() |
体鸣乐器 |
青铜铸造而成,为等腰三角形板状体,形似扁平的鱼头或压扁的毡帽。上方钝角正中有一圆孔,用以拴系绳索吊挂架上或用手提携,下面两个对称锐角向上翘起,底边向外微弧,板体两面铸有线纹、云纹等多种纹饰。板体大小不等,规格较多.最大者宽60厘米、高50厘米、厚3厘米一4厘米;最小者宽10厘米、高7厘米、厚l厘米。板体下面两角稍厚.两角中间略薄,两个角为敲击部位。捶用铁棍、龙竹召或木制。竹或木制者捶头长21厘米、直径lo厘米,捶柄长27匣米(如图) www.18art.com
演奏时,左手扶绳,右手执梗敲击,它可借助敲击惯性旋转,声浪缭绕、余音不绝。铜板主要作为小乘佛教法器,用于佛事活动中。大者悬挂于佛堂中,凡开经、诵经、段落终止、收经等都要敲击数声;在开坛、收坛等仪式中,大韵板是领奏乐器,然后鼓、俊、镣、海螺等才能齐鸣。当僧伯起居、餐饮、上下佛堂时也要作为信号敲击。不使用时,将其拴在佛堂内校广。小韵板用于大佛爷上街、进寨等场合,小和尚随行边走边击,以示意行路妇女迅速避让。沙弥化缘时也敲击小韵板作为信号。韵板只用于佛教寺院。 #3$$#%%%%%%%6$
此外,在小乘佛教寺院的佛堂中,还有一种圆形韵板,傣语称桶丹.形状似锣、但无边框,中央微凸,较锣稍厚的圆形板状体,吊技于三角形韵板旁。每当大佛爷诵完一段经文,就要敲击数声.发音明亮,音色纯净、清脆,余音长,传声远,使佛堂充满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这种圆形韵板还用于傣族、布朗族民间打击乐合奏中。
![]() |
体鸣乐器 |
多用密封的椰子壳制成,内装沙粒,两个一组。沙槌有木把,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沙槌发音清脆而略带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 沙槌为非固定音高乐器,用一线记谱。沙槌在拉丁美洲各国有多种形制,巴西有用马口铁制作的,以两个截头圆锥体的大口互对而成的沙槌;还有哑铃状的双头沙槌和十字形多头沙槌等。
#$$$$$$$$$$$$$$$$$$$$$$$$%
沙槌,用密封的椰子壳制成,内装沙粒,两个一组。沙槌有木把,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把,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奏出各种节奏音型。沙槌发音清脆而略带沙沙声,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风格的舞曲。
#3$$#%%%%%%%6$
沙槌是非固定音高乐器,用一线记谱。 #3$$#%%%%%%%6$
口弦,拨奏体鸣乐器。也称“口簧”、“口胡”、“口弓”等,是我国20多个民族普遍流行的乐器。由于使用口弦的民族及区域的不同,在制作口弦的材料上有采用金属制和竹制等。
#3$$#%%%%%%%6$
![]() |
体鸣乐器 |
现居住在黔西县林泉镇一带的苗族村民,至今仍然使用口弦这种乐器。口弦,苗语称为“阿锵”,是苗族民间较早的乐器之一。其制作方法是用一片较薄的金属铜片制成,长约10-12cm,宽约1cm,自腰部中间截出一条宽约0.4cm,长约5cm的簧舌,伸向头部,头部呈三角形。下部靠弦把,其形状犹如一把利箭。
演奏时,左手执弦把,将簧片中部置于唇间,右手拇指拨奏簧舌产生振动,乐音由口腔的气息控制。其发音似蝉鸣,音量微弱,颇具语言性和音乐性。口弦音域较窄,乐曲一般由sol、la、do、re四音列组成,通常在sol、re两音上任意延长。口弦弦把上系有花线可穿在制作的一个小竹筒上,不用时将口弦拉入筒内保存,竹筒外表刻有精美而细腻的各种花纹图案,花线上穿有各色珠子作装饰,青年男女还可作为定情之物。
在调查中了解到,一般苗族家庭里有美貌姑娘的就珍藏有口弦,吹奏口弦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沟通方式。每当夜深人静、伴着月光,热恋的青年男女就会相约来到村寨外的大树下或树丛里,拿出心爱的口弦,情意绵绵地相互倾诉爱慕之情。据说,口弦发出的音调称为“口弦语”,是运用口弦特有的音调呼唤恋人,要听得懂口弦的人,才能懂得口弦语,实际上是通过音乐来传递语言所要表述的含义。不同的人吹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www.18art.com
现今村寨里最流行的口弦曲叫“断心谱”,苗语称为“朵腮谱”。这首乐曲是祖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传承的方式一般是年幼时,听父母吹口弦,暗地里记住吹奏的音调,才逐渐学会的。“断心谱”乐曲主要表达了青年男女倾诉爱恋、包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6$
目前村寨大概保存有5支口弦,会吹奏口弦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其中杨光芬、王文化、王兴英等技巧娴熟,吹奏时,上身左右微微摆动,表现出姑娘腼腆、含蓄的内心表白。她们感叹地说,现在很多苗族青年外出打工,村寨里的大多数人已不会吹奏,口弦的传承及制作工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www.18art.com
![]() |
体鸣乐器 |
历史久远。古代的檀板,是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隋代已应用于乐舞、仪礼和佛教音乐中。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初期壁画中,已绘有击檀板的乐伎像。吉林省渤海墓葬群( 公元698年—926年)壁画中,也有一女乐伎怀抱檀板的图像。《旧唐书•音乐志》载:“檀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扌卞”。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夷部乐”有铁檀板,壶芦笙。当时,檀板已在宫廷的燕乐和北方民间流行的散乐中使用。唐代诗人曾为檀板写下诗篇,如朱湾在《咏檀板》中说:“赴节心长在,从绳道可观。须知片木用,莫作散材看。空为歌偏苦,仍愁和即难。既能亲掌握,愿得接同欢。”杜牧的诗中也有:“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之句。从成都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亦有击檀板形象可以看出,在五代前蜀宫廷乐队中,檀板已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在唐代的乐器中,控制节奏和起止的乐器是羯鼓,伴以歌唱的是檀板。唐代制作檀板,用檀木或桑木,又因唐代乐师黄幡绰擅操此器,故又称为“绰板”,这与潮乐旧称相同。
宋代,檀板已用于宫廷的教坊大乐、小乐器合奏、马后乐、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宋代陈旸《乐书》载:“檀板,长阔如手,重大者九板,小者六板。”由此可知,唐宋时期的檀板有大、小之分。到了元代,檀板以宫廷乐器载入正史,《元史•礼乐志•宴乐之器》:“檀板,制以木为板,以绳联之。”元代陈元靓《事林广记》载:“ 《满庭芳》 ……十檀板音韵 宣清,……诗曰:鼓拍清音按乐星,……板声有若静鞭鸣。”说明它在由扁鼓、笛和板组成的民间器乐鼓笛曲中是主要乐器,也是曲艺唱赚的伴奏乐器。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明、清的中和韶乐、清乐和番部合奏等宫廷音乐都使用檀板。在近代的满族民间歌舞中,檀板还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和道具。到宋代的说唱及词乐中,绰板已经成为起止和控制节奏的指挥乐器。唐代绰板多为六片,现福建南音的板有五片,而潮乐经过沿革,改为三片,其中两片相合用绳系扎,称发声板,另一片叫做击节板,发声板和击节板上有两个孔穿以红绸,演奏者左手挂着绰板,右手执鼓锤,左主节奏,右主变化,击节点鼓,指挥演奏,可谓有唐宋遗风。 #3$$#%%%%%%%6$
![]() |
体鸣乐器 |
演奏时,左右手分握外侧两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两板,将檀板置于胸前,互相撞击发音。无固定音高,音响清脆、短促,穿透力较强。用于福建南音器乐合奏和梨园戏伴奏,常在乐曲强拍上击奏,是力度变化不大的节奏性乐器。演奏满族的察拉齐时,左右手分执大小板互击,或左手托持大板、右手执小板,用小板撞击大板发音,用于合奏或歌舞伴奏。 #3$$#%%%%%%%6$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檀板多副。其中有一副清代三联檀板,红木制,三板厚度略有不同,盖板最薄,板面中间隆起呈脊状,板的上端呈弧形,下端齐平。另一副满族六联铁檀板,上端弧形,下端齐平,六板为一副。还有一副南音五联檀板,荔木制。在这些藏品里,清代三联木檀板和南音五联檀板,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
中国乐器志 体鸣卷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