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乐器   
[46] 评论[0] 编辑

抱笙

抱笙
抱笙
抱笙,是一种改良型乐器,出现于七十年代,由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等人合作攻关,研制而成,填补了中国民族管乐缺少低声部的空白。在我们日常演奏的国乐作品中,会发现其中不少是需要用到低音笙和低音唢呐的,而现今一般大型专业乐团的编制都已配备这两件宝贝,使乐团的低音声部生色不少,同时也满足了这些作品的需要。 
#$$$$$$$$$$$$$$$$$$$$$$$$%

概述

如果没有抱笙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向别的团体借用,但是几乎没有可能借到;二是改用中音

抱笙
抱笙
笙和中音/次中音唢呐提高八度演奏,不过由于和弦的叠置转换了,实际效果不一定理想,而且那些中音乐器本身也有其负责的声部;三是干脆去掉这两件乐器的声部,因为它们演奏的东西大多和大阮、Cello、Bass这些低音乐器相同,或者是中音笙和中音/次中音唢呐低八度重叠,总之在总谱里找到与它们相同的声部时,就可以去掉它们。但是若遇上低音笙和低音唢呐的独奏乐句,就要移交别的乐器来演奏了。第三的做法是笔者最常用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整个乐团低音的声部厚度减少了。 据笔者所知,低音笙和低音唢呐的产量十分少,而且价格昂贵,并非一般团体能负担得起。而且这些乐器保养及维修亦不容易,因此可说有钱也不一定会买。其实低音唢呐还没有低音笙来得重要。对于一般非专业乐团来说,如果中音次中音唢呐都有人吹,绝大部分的曲目应该都够了。而且老实说,个人觉得低音唢呐的音色有些突兀..... 低音笙就比较麻烦,重要性与日遽增。以台湾三大乐团来看,低音唢呐不见得有用到,但是低音笙却是共同的标准编制。因为他的用途广泛得多。三五七所提到的解决办法,大概已经包括了一般常用的方法。没有乐器,也只能这样了。在没有低音笙等乐器情况下,设法增加其他中低音乐器的人数,也许是必须的。 www.18art.com

简介

抱笙是芦笙的一种,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古称卢沙。苗、侗、水语都称梗 。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瑶语称娄系 。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历史悠久,形制多 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 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3$$#%%%%%%%6$

抱笙
抱笙
关于抱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重峦叠翠的苗岭山下,在清澈碧绿的清水 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阿爹叫篙确,阿婆叫娓袅,他们40岁才生下一个姑娘,取名榜雀。姑娘心灵手巧,长得比孔雀还美,比黄莺还会歌唱,苗 家后生都很喜欢她,而榜雀暗地却爱上了青年猎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艺高强,曾杀猛虎为 父报仇,射鹰精为民除害。有一次,杀死白野鸡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远 了,这姑娘原来就是榜雀,父母见到爱女无比高兴,热泪盈眶。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饭不 香、容颜憔悴。多才多艺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芦笙,用它吹出优美 的音调,篙确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芦笙、吹芦笙。赛芦笙那天,远近苗寨的青年都赶来 参加,终于引来了头插白野鸡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认出了他,篙确老爹请他到家里做客, 榜雀精神焕发,与茂沙畅叙衷情,两人结为美满夫妻。

www.18art.com

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 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 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 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 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 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 #3$$#%%%%%%%6$

在我国乐器史上,芦笙出现的年代较葫芦笙为晚,公元12世纪初南宋时期,芦笙的前身“卢 沙”才见于文献记载,当然在记入史籍前还有着相当长的岁月。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有:“卢沙,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卷七)乐 器 条中记述更详:“瑶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葫芦笙、竹笛。……卢沙之制,状如古箫(指排 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上述记载表明,卢沙的外形虽与排箫 相似,但演奏方法却与芦笙是一致的。在广西一带的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同时存在着卢沙和 葫芦笙两种乐器。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辰、源、清州蛮……农隙时,至一二百 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芦笙一词作为乐器之名,始见于明代文献。明 代钱古训《百夷传》中写道:“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在明代倪辂所著《南 诏野史》中,记载着进入滇中的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 终日不倦。”明代田汝成的《炎缴纪闻》也有:“峒人,暇则吹芦笙。”明代邝露《赤雅》 中也有:“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即芦笙),长歌闭目,顿首踏足,为混沌舞。” 清代田雯蒙斋《黔书》载:“其笙截竹为管者六,通其节而栉比之,……又截竹径尺,衡绾 于六管之御而吹之。” www.18art.com

发展历史

芦笙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葫芦性脆、不结实,又易漏气,竹簧也 容易吸湿变音。明代音乐家朱载就曾在其“辨笙不宜用真匏”的文章中说出了它的缺点。 在黔、桂、湘等省、区,我国少数民族的先民们,逐渐在葫芦笙的基础上,制成了木制笙斗 和金属簧片的芦笙,从而获得了较大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在

抱笙
抱笙
苗、侗、瑶等民族中,芦笙不 断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十分盛行的葫芦笙。本世纪60年代初,云南音乐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布 朗族地区,曾收集到一支古老的十四管排笙,笙管分为左右两排穿过笙斗,它已不用葫芦而 用竹管做笙斗,簧片也改为铜簧,其外形,与宋代“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的卢沙相似 。这支遗存的古排笙,足以为葫芦笙演变发展为芦笙的历史作见证。 #$$$$$$$$$$$$$$$$$$$$$$$$%

旧社会,苗、侗等族人民受尽历代统治者的深重压迫和剥削,呻吟喘息在死亡的边缘,过着 “柴火棉袄,蕨根当粮草,松胶当灯照,赤脚当鞋跑”的日子,芦笙也和它的主人一样遭 到摧残。清代封建统治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不许苗胞讲苗语、穿苗族服装 ,更害怕苗族人民借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来“聚众造反”,蛮横地下令禁止吹芦笙。当统治者 逐寨搜缴芦笙时,苗族同胞就把它埋藏起来,待搜缴者一过,又取出来吹奏。苗家不堪忍受 反动统治者剥削和压迫,曾先后掀起了多次武装起义和拒粮抗款的英勇斗争。咸丰、同治 年间,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的抗清起义中,芦笙成了进军的“号角”,激励着起义者前仆后 继、英勇战斗。 #3$$#%%%%%%%6$

1949年11月,苗、侗等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生。1950年国庆节的10月3日晚上 ,苗族著名芦笙手东丹干等人,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在这个民族大 团结的文艺盛会上,代表贵州省文工团向毛主席敬献了一对芦笙,并表演了苗族传统芦笙 舞。毛主席观看后,欣然命笔写下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著名诗词。贵州苗族芦 笙手还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过精彩的芦笙舞,受到各国人民的称赞。在中国分布广泛,大致有十七簧、二十一簧和三十六 簧三种规格。多用于合奏以及地方戏曲伴奏。 #3$$#%%%%%%%6$

另:
笙 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

抱笙
抱笙
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www.18art.com

笙的构造,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木制或制的带有吹孔的笙斗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解放后,对笙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与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3$$#%%%%%%%6$

1978年,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

www.18art.com

形成过程

可以追朔到3000多年前。起初,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

抱笙
抱笙
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和排箫区别开来。

#3$$#%%%%%%%6$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www.18art.com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笙。 

www.18art.com

吹奏方法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 配合振动发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 簧的乐器。 笙的构造比较复杂。它是由笙斗、吹嘴、笙苗(又称笙管)、 笙角、簧片和腰箍等部件组成的。 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 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 笙角为红木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 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 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 #$$$$$$$$$$$$$$$$$$$$$$$$%
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 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

抱笙
抱笙
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笙利用两种振动的巧妙配合而发出优美的乐音:一种是有一定 大小和一定厚薄的簧片的振动;一种是有一定长度和一定直径的管 中空气的振动,这在科学上叫做“配合系”的振动

#$$$$$$$$$$$$$$$$$$$$$$$$%


笙是一种和声乐器,除装有簧片的笙苗能发出固定的音以外, 按传统习惯,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由一套固定的和声配合而成的, 能同时发出双音、3个音、4个音,有的笙最多到9个音,当然也可以 吹出单音。 演奏笙时,两手手掌将笙斗托住,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插进笙苗 的马蹄形缝隙中,用7个手指(右手4个、左手3个)按孔。每个手 指兼管几个按孔,手指动作要灵敏,按孔要严密。笙的演奏技巧分 为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可奏出单音、和弦、抹音、滑音顿音、 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技巧,在笙上吹奏颤音是比较困难的。 笙是吹管乐器,但又是通过铜质簧片的振动而发音的,因此具有簧 、管混合音色,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柔和,易 与其他乐器的音响融合。 笙的音色与箫、笛、管比起来,缺乏个性,音质也较为浮泛,穿透力较差,深度和力度不够,但它却是一个很好的伴奏乐器和合奏乐器。笙的簧、管双重音色及自身的和声配置,使笙的音响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在管弦乐队中,笙是最理想的“溶合剂”,它可以与吹、拉、弹三组乐器结合得很好 由于笙的突出的和声效果和调和功能,音色柔和、沉静,较少具有中国乐器的神韵。相反,它与西洋乐器倒更为接近。实际上,西洋的管风琴等簧片乐器正是在中国笙的启发下发明的。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它更符合西方音乐的精神和风格。
www.18art.com

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首场演出就轰动了东京。他们使用的32簧笙等改革乐器,是第一次登上国外乐坛。目前在日本使用的还是我国唐代流行的17簧笙。王惠中用改革的32簧笙演奏的《凤凰展翅》《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曲,获得极大的成功,日本新制作座艺术团团长真山美保听了后说:“我很吃惊,中国的民间乐器能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世界名曲”。
www.18art.com

参考资料

1.http://www.xici.net/b609515/d37254647.htm www.18art.com

2.http://61.142.114.242/music/yqjs/XYhMZ/SHENG.HTM #$$$$$$$$$$$$$$$$$$$$$$$$%

附件列表


4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抓鼓    下一篇 拉弦乐器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