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阁道铭》
《何君阁道铭》 |
2004年3月在荥经县烈士乡境内,发现汉代摩崖石刻。经论证确认为《何君阁道铭》原刻。
此铭刻于古栈道首段左侧石壁上,下临荥江,铭高65cm,宽73cm,周有边框,字大如拳,凡七行,行八字、七字、六字、九字不等,随字之笔画多寡而异,错落有致。圆笔中锋,结字宽博,时见篆意,故洪适称其“字法方劲,古意有余”。 #$$$$$$$$$$$$$$$$$$$$$$$$%
《何君阁道铭》虽用圆笔,而结字力求破篆体之圆而立隶书之方,波挑之法尚不娴熟,但笔力雄健,气势夺人。书法家何航飞先生曾题是碑“雄风尤逮三公山,雅安神迹压人寰”。《何君阁道铭》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其铭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书者有时似乎在不经意之间使用篆字,如铭刻中最大的一个字“尊”,即纯为篆体,与汉印所用相同,“舒”字偏旁“予”,“鲔”字偏旁“鱼”,亦甚似缪篆,“有”上“又”旁凡三笔,亦用篆法。这反映了隶书依依告别篆体,自身走向成熟前夕的一种现象,完全不同于东汉晚期某些碑刻有意以篆体入隶。所以,《何君阁道铭》可谓西汉至东汉隶书发展转折点的一个标志,洪适称“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元代郑杓《衍极》卷下认为:“汉碑三百销蚀亡几,何君阁道、夏淳于碑可以全见古人面貌。”清代学者黄生称《何君阁道铭》“盖碑刻之萌牙,故简质如此云。”康有为指出,此碑和《褒斜》、《阁》、《仙友》等碑“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这些看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