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 所属分类  >  建筑   
[0] 评论[0] 编辑

李渔故居

芥子园地址:韩家胡同
#3$$#%%%%%%%6$

半亩园

李渔故居半亩园
半亩园
地址:黄米胡同5号
#$$$$$$$$$$$$$$$$$$$$$$$$%

李渔在北京留下了两座享誉京城的园林建筑。一座是他的居所芥子园,位于北京八大胡同之一的韩家胡同,芥子园为李渔在北京居住时所建,与原籍宅院同名。以布局精巧名传当时,成为京师名士常临之所。芥子园后来被改为广州会馆,原有的叠石被拆除。另一座就是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半亩园。半亩园并非李渔故居,而是李渔当年为他的“幕主”贾汉复中丞设计建造的。

#$$$$$$$$$$$$$$$$$$$$$$$$%

名人简介

李渔故居李渔铜像
李渔铜像
#$$$$$$$$$$$$$$$$$$$$$$$$%

  #$$$$$$$$$$$$$$$$$$$$$$$$%

李渔(一六一O—一六八O),字笠鸿,号笠翁,兰溪人,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有“东方莎士比亚”之誉。李渔还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才子,在文学、美术、建筑、园艺、美食、服饰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李渔于康熙初年移居京城,他的那些传世之作,如《笠翁传奇十种》、《闲情偶寄》、《十二楼》以及《芥子园画谱》等,大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

#$$$$$$$$$$$$$$$$$$$$$$$$%

  #3$$#%%%%%%%6$

 

#$$$$$$$$$$$$$$$$$$$$$$$$%

故居概况

芥子园是李渔在北京居住时所筑。与原籍宅园同名。以布局精巧名传当时,成为京师名士常临之所。芥子园后来被改做广州会馆西馆(东馆在崇外草场头条)。原有的叠石被拆除。 #$$$$$$$$$$$$$$$$$$$$$$$$%

半亩园清幽、典雅、富丽而有书卷气,为画家的力作。道光年此园由江南总督麟庆所得,院中有近光阁、琴台、退思斋、赏春亭、流波华馆、玲珑池馆、嚗画廊、拜石轩各处景物,并分别题有楹联。

#$$$$$$$$$$$$$$$$$$$$$$$$%

韩家潭里芥子园

韩家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西南面,是条老胡同。原名“韩家潭”。直到1965年整顿地名时,才改为韩家胡同。韩家潭是一条文化底蕴丰厚的胡同。因为这条古老的胡同正是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它孕育和催生了京剧的问世;同时这里又有清初大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故居———芥子园。他在这里写出了不少名剧和戏剧理论,并组织了《芥子园画谱》的出版,名扬海内外…… www.18art.com

“韩家坛”与“韩家潭” #3$$#%%%%%%%6$

据传很多年前,南方有位文人来京,在大栅栏西面一条胡同买了一处宅院。住下后他总想着家乡江南的园林。于是就请工匠在后院造一座和老家一样的园林,他亲自主持施工。这天,工匠们挖土时发现一个坛子,他让工匠们小心翼翼用手挖了出来。人们知道:这宅子原房主是个大财主,他埋的坛子里肯定是金银珠宝之类。待打开坛盖一看,大出人们所料,原来是一坛清水。此事传开后,人们认为这坛子必是原房主韩家埋的,所以就叫这里为“韩家坛”了。不想后来在挖出坛子的坑内涌出了一潭泉水,清澈透明,久不干涸。文人大喜,认为这才是无价之宝。他又觉得“韩家坛”这名字不妥,谁不爱择水而居呢,何况园林建成,潭水清清,就将“坛”改成“潭”了。“坛”、“潭”同音,可这一改,就雅气多了,从此,“韩家潭”就叫开了。 #$$$$$$$$$$$$$$$$$$$$$$$$%

李渔与芥子园

李渔寓居韩家潭是有据可查的。据《宸垣识略》(清代吴长元辑)载:“芥子园在韩家潭,康熙初,钱塘李笠翁寓居。”李渔是江南人,来京后总留恋家乡宅院的小园林———芥子园,何况他又是好友之人。需有一处文人相聚的风雅之所,于是他在韩家潭宅院内,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了一座形似家乡的园林,仍称“芥子园”,寓意其园小如芥子。园内假山叠翠,曲径通幽。奇花异草,潭水清透。它以小巧玲珑、布局精致而闻名京师,成为当时名士的汇聚之处。当时故居内有两幅楹联: www.18art.com

老骥伏枥      流莺比邻

#3$$#%%%%%%%6$

十载藤花署 三春芥子园

#3$$#%%%%%%%6$

《芥子园画谱》

李渔故居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
李渔在此期间,不仅写下了那留传后世的多部剧作和戏剧理论文章,他还主持编印了在国画界影响深远的《芥子园画传》。 www.18art.com

《芥子园画传》统称《芥子园画谱》。因编印于李渔的芥子园,故名。它是由李渔与其女婿沈心友共议:出版一部学习绘画技法的范本书籍。后由沈聘请了当代画家王概王耆王臬三兄弟,在他保存的明末画家李流芳的43幅课徒画稿基础上增补绘制完成的。共四集。第一集为山水画谱,共133幅;第二集为兰、竹、梅、菊画谱,共125幅;第三集为花、鸟、鱼、虫,共166幅。到了嘉庆23年又出版了第四集,为人物画谱,是书商们汇集各地名家的人物画谱印成,共324幅。这时李渔早已去世了。但他倡编的这套画谱,是第一套介绍国画技法的书籍,内含画法说明和画法歌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该书问世三百多年来,被奉为学习国画的入门书和教材,其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国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幼年时都曾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而李渔和芥子园也随着这部巨著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而永留青史。

www.18art.com

“半亩园”来历

李渔故居半亩园
半亩园
清人麟庆在其《鸿雪因缘衅记·半亩营园》中称,他在北京的私园——半亩园中诸建筑名均其自定,然未言及园名的由来,致后人往往误以为此园名当系李渔所定。其实,半亩园是袭用清初画家龚贤在南京清凉山所葺小园的园名。

#$$$$$$$$$$$$$$$$$$$$$$$$%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野遗、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康熙三年(1664年)“结庐于清凉山下,葺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足不履市井”。善画山水,文学家周亮工将龚贤等八人并列,画史称“金陵八家”,以龚贤为八家之首。龚贤曾寄诗画家王石谷,请为半亩园作图,诗有跋:“余家草堂之南,余地半亩,稍有花竹,因以名之,不足称园也。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枕于后;左有莫悉,勺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士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转身东北,引客指视,则柴门吠犬,仿佛见之。”半亩园很有名,清初诗人多有题咏,龚贤作画亦常署款”“半亩龚贤”

#$$$$$$$$$$$$$$$$$$$$$$$$%


龚贤与李渔是同时代人。李渔于康熙元年(1662年)移家南京,比龚贤早两年。康熙八年(1669年)建芥子园,比半亩园晚五年。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渔移家杭州。在康熙三年(1664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间,李渔和龚贤同在南京。二人无直接交往,李渔的诗文亦未言及龚贤。但李渔的好友周亮工也是龚贤的好友。周亮工与李渔交往极深,芥子园中有其所赠的匾额,李渔诗文集中有其眉批,被称为芥子园中顾曲周郎。也是周亮工首先将龚贤等八人并称,后遂有金陵八家之称。李渔作序、李渔的芥子园书坊印行的《芥子园画传》,其编者王概是龚贤的学生。可见二人属朋友的朋友。 #$$$$$$$$$$$$$$$$$$$$$$$$%
乾隆年间清凉山的扫叶楼被误传为龚贤故居,至今依然。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麟庆便道至南京,至南京日先登清凉山,将返日再登清凉山,两次登山均到扫叶楼。《鸿雪因缘图记》有《翠微问月》记载此游。 #3$$#%%%%%%%6$
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肯定北京的半亩园不仅非李渔所葺,半亩园之园名亦与李渔无关。《鸿雪因缘图记·半亩营园》有云:“因缘天成,何其幸也。”这是不是说麟庆因其购得之宅在弓弦胡同,才袭用龚贤的半亩园园名,成就了一段因缘,尚待考证。 www.18art.com

 [参考书目]
《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一·艺术三》
《国朝耆献类征·隐逸十七》
刘纲纪《龚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 #3$$#%%%%%%%6$

又:据《李渔年谱》记载:康熙十二年癸丑(一六七三年),时李渔63岁,游燕,“再入都门,为贾胶侯设计半亩园”。道光年间,这座宅子被江南河道总督麟庆购得,大加修葺,并称其为“半亩园”。之所以取名“半亩园”,据说是因为李渔曾经说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而“半亩方塘”,源自朱熹《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半亩园坐北朝南,为四进院落,西边为花园。其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各三十五点五米,面积一二六O平方米。全园采用比较灵活的对称布局。园中有拜石轩、曝画廊、近光阁、退思斋、赏春亭、凝香室、琅环妙境、海棠吟社、玲珑池馆、潇湘小影、云容石态和罨秀山房等景。亭院有多幅名家楹联,格调甚为幽雅,如:“湖上笠翁,端推妙手;江头米老,应是知音”、“逸兴遄飞,任他风风雨雨;春光如许,招来燕燕莺莺”等等。园中植物多为花果。上世纪二十年代,麟庆后人将此园分租数户,因无人整治,日渐荒废。一九四七年天主教怀仁学会购得此园,改名怀仁会堂。一九五一年半亩园被收归国有,一九八O年花园部分被拆除,其中一块珍贵的砖雕六角园门被移往西山曹雪芹纪念馆。半亩园的房屋部分被分割为三个彼此独立的小院,供数十户北京居民居住。如今,这里也成了京城仅存的李渔遗迹。

#$$$$$$$$$$$$$$$$$$$$$$$$%

半亩园虽然只剩遗址,然而它的故事却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一九七一年,借李渔之名,以秉承和弘扬华夏饮食文化为宗旨的“半亩园快餐食品有限公司”在中国台北创立。不过数年,就赢得了海内外顾客的信赖和赞誉,在竞争激烈的快餐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如今,“半亩园”餐饮已遍布包括欧美在内的世界各地,并陆续挺进国内各大中城市。仅北京市区,就有“半亩园”连锁店十多家。 www.18art.com

李渔故居黄米胡同概貌
黄米胡同概貌
黄米胡同中其实不乏当年名士宅邸,著名花园,而其中比较有名气的要数始建于清初的“半亩园”,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半亩园,在京都紫禁城外东北隅,弓弦胡同内……” 在园中近光阁上“可望紫禁城大内门楼、琼岛白塔、景山寿皇殿、并中峰顶万春、观妙、辑芳、周赏、富览等五亭……”上面所说的弓弦胡同就是现在的黄米胡同,黄米胡同是呈L形走向的死胡同,北起中国美术馆后街,南向西折后不通行,胡同全长196米,西边5、7、9号院砖墙高耸、斑驳古旧、半亩园就在其中。 #3$$#%%%%%%%6$
清朝时整个宅第有房舍一百八十余间,为三路五进四合院,东两路为居住的庭院,西路为半亩园花园:北抵现亮果厂路南,南抵牛排子胡同路北,西临东皇城根,名为半亩,实际半亩有余。
要说半亩园,就得从它的设计者说起,学习中国画的人没有不知道《芥子园画谱》的,书的编纂者就是清初著名戏剧家和造国家李渔(字笠翁),芥子园是李渔的住所,现已无存,而半亩园就是李渔做贾汉复幕僚时为其设计建造的,李渔自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制造园亭”。在文学上李渔著有戏剧《无声戏》,《十二楼》,随笔《闲情偶寄》等,人艺话剧《风月无边》就表现了李渔虽贫困流离但潇洒脱俗的就一生。他在造园方面有着卓著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椽子),必令出自己裁……”。他崇尚新奇大雅,最忌奢廓雷同,所以半亩国不同于通侯贵戚居室的富丽堂皇,独竖一帜。以疊石著名,“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此园易主后,渐就荒落,做过会馆,歌舞场,到道光二千一年(1841年)为河道总督麟庆所得。麟庆年轻时即对李渔芥子园的叠石大加赞赏,对半亩园神往已久,在卸任后购得 对宅院重新修缮,不仅恢复原貌,更增添许多的景观,既简静清新,又铺陈古雅,游之,观之使人心旷神怡,是半亩园的鼎盛时期。 麟庆为官时,走遍大半中国,游历颇丰,晚年将自己的经历请画家绘出,形成了《鸿雪因缘图记》,共收图240幅,逐图撰写图记,其中就记录了半亩国的全景图和局部图,也是现在研究李渔建筑思想的珍贵资料。国内布局曲折回合,山石嶙峋,朴素大方但不乏妙趣。内有正堂名“云荫堂”,旁边有拜石轩,园中叠石均出自李渔之手,并收藏有麟庆各处搜集的奇石名章,其中有一插屏,天然纹理中有云中圆月,四柱亭子,和主人的字“见亭”相得益彰,当时被传为佳话,楹联上题有“湖上笠翁端推妙手,江头米老应是知音”。 www.18art.com
自主人卸任后,每每读书至深夜,反思阅历仕途三十余年的得失功过,故名园中书斋为“退思斋”,倚山石而建,有石洞可出入,夏天借石气凉爽,冬天得东窗的晨光而溫暖,是主人养病读书的好处所,秋日夜读时,伴着初弦凉月,竟领悟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将所思所想记入了《鸿雪因缘图记》“退思夜读”中。
www.18art.com

麟庆家世代喜爱藏书,经史子集约有八万五千多卷,所以改建半亩园时在园中最后叠石为山,建亭、过桥、仿神话中天帝藏书的地方建藏书斋,题名“琅寰妙境” ,楹联为“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家终日在楼台”。二百年来,麟庆的后人一直谨遵祖训,世守书香。

www.18art.com


园中景致我最欣赏的要数近光阁,建在曝画廊和退思斋顶的平台上,远可以眺望紫禁城楼,北海白塔、景山五亭、近可俯视园中景致,可小坐玩月,也可欣赏清晓和夕阳美景,此可为园林借景的典范,体现了李渔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


翻修后的李渔故居
翻修后的李渔故居
然而世事沧桑,半亩园在麟庆后几易其手,民国时归瞿宣颖所有,改名“止园”,1947年被天主教会怀仁学会占用,当时园林中尚有假山、流水、曲径、园门等,但是已经荒芜破败,传教士居住的宅院部分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建国后半亩园收为国有,五十年代尚存,现在西边花园部分拆建了办公大楼,已无踪迹可寻了。名赫一时的半亩园园林我们现在只能在《鸿雪因缘图记》和所存无几的老照片中看到雪泥鸿爪了。
#$$$$$$$$$$$$$$$$$$$$$$$$%

所幸半亩园东两路住宅尚存,现在东一路的四进四合院被分为黄米胡同5、7、9号三个院子,已演变为普通民居。东二路五进四合院在亮果厂4号院内,为办公单位,黄米胡同不是很引人注目,虽然它地处闹市,但却又保持了故园的深幽,李渔当年南北游走,怀有“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的感慨,这“半亩方塘”来源于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而现在李渔故居芥子园已无踪迹可寻,那尚留有宅院的半亩园就成了研究李渔建筑思想的珍贵凭据。 #3$$#%%%%%%%6$
我拍摄胡同时,无意中经过这个不起眼的胡同,路口尚有“此巷不通”的木头标牌,能隐约望见二层小楼,颇觉新奇,就拐进去一探究竟,走到胡同尽头右拐弯,豁然开阔,一处如意大门,左右有八字影壁,门口写着“老宅院”的标牌,正是黄米胡同9号。大门已经显得破败,但细看彩画和雀替还隐约可见当年的秀美,四颗门簪上写着“元、亨、利、 贞” 四字,正在纳闷这样的大门为什么没有门墩的时候 一位大爷从院里出来,指着几辆旧自行车说:“不就在后面嘛。”转眼看去,果然在一堆蜂窝煤的旁边幽幽地立着一对箱形门墩,待我费劲地推开自行车后,不禁惊呆了;自拍摄门墩以来,像这样精美的门墩还是第一次见到,后来回去查资枓,和我的预感一样,确实是箱形门墩的极品,石材圆润细腻,松枝和小狮子栩栩如生,与众不同的竟是圆雕,转角处皆是雕饰,浑然一体,看去惟觉清新,下见流俗,现在回想起来,正符合李渔的造园思想;“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 #$$$$$$$$$$$$$$$$$$$$$$$$%
李渔故居
李渔故居
院内现在已是搭建了不少砖房,早已看不出四合院的布局了,但在进门东北矗立着一座很少见的二层小楼,粱上隐约可见苏式彩画(俗称“苏州片”),云纹倒挂楣子已斑驳不见了油彩,以前是哪位小姐的绣楼?她又嫁往何方呢?真是物是人非了。

www.18art.com


黄米胡同7号是东一路宅院的第三进主院,现大门开在黄米胡同西侧,正房三间,为大式硬山简瓦过垄脊,前出廊,东侧廊心墙上雕有一展开画轴,上书“存仁”,画轴上满雕云纹蝙蝠曲线生动,象征福寿绵长。上面还有牡丹和博古图,展示了宅主人的文化品位。 #$$$$$$$$$$$$$$$$$$$$$$$$%
#3$$#%%%%%%%6$

作为快餐店的“半亩园”

“半亩园”北京分店,淡黄色的店面,黑底绿字的牌匾,给人一种中西合璧的古朴感。小小的店堂布置得十分清爽高雅。七八张古典式样的四方桌,几十条同样古朴的靠背椅。墙上嵌着手书的《半亩园小记》,阐明了“半亩园”的来历及其餐饮特色。内容如下:

#3$$#%%%%%%%6$

“半亩园为京师名园,系由造园名家李渔于康熙初年为贾汉复中丞幕客时,计葺斯园。累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廊,奥如旷如;虽小而局全,历经显宦名士多主,皆不改其雅。据传,园主匠心独运,每于饮宴,无论豪饮小酌,务求精美。席上忌啖山珍海味,只品时鲜小菜、肉饼、米粥。虽是寻常,其味香远,其色纷呈,食者无不交口称赞,誉为京师一绝"。 www.18art.com

墙上另署名为“识玄癫者”的食客对“半亩园”及其主人的赞颂,亦庄亦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内容如下:

#$$$$$$$$$$$$$$$$$$$$$$$$%

“半生戎马,半世悠闲。半百岁月若烟,半亩耕耘田园。半间小店路边,半面半饼俱鲜,浅斟正好半酣。半客半友谈笑竟忘年,半醉半饱离座展笑颜。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压纠缠。半工半歌半为钱,半人半佛半神仙。半之乐,乐无边”。 #$$$$$$$$$$$$$$$$$$$$$$$$%

菜单白纸黑字,简朴至极。菜单上没有大鱼大肉,只有各色饼、面、饭、粥和小吃,以及二十多个时鲜小菜。符合李渔“不嗜荤腥,只喜清淡”的美食风格。

#3$$#%%%%%%%6$

黄米胡同

李渔故居黄米胡同黄米胡同大概形成于清朝,称为黄米胡同至今。胡同里面,是京城著名的半亩园。现在,半亩园被分割成了三个小院,彼此独立。在整个宅园的东墙旁边,有一座非常别致的二层小楼,典型的中式建筑。在胡同的东侧还有一处比较大的院子,那里面现在搭建了很多房屋,院门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墙垣门,不过又和一般的院门不同,很高大,只是不知道它的由来。 www.18art.com

黄米胡同里的半亩园,是过去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最早这里是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由清朝初年的戏剧家李渔修建。后来,在道光年间,这座宅子被麟庆所得,大加修葺,并称其为“半亩园”。半亩园坐北朝南,为四进院落,西边为花园。 #3$$#%%%%%%%6$

黄米胡同不是很引人注目,虽然它地处闹市,但却又保持了故园的深幽。据说半亩园这个名称是在清末才最后确定的,但我仍然愿意把它和李渔联系在一起,我也更希望这园林的命名来源于他。记得李渔曾经写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这“半亩方塘”自然是来源于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

#3$$#%%%%%%%6$

李渔自己没能拥有这样的宅子,但他却帮助别人建造了一座。

#3$$#%%%%%%%6$

相关链接

寻访李渔故居 
李渔故居抵京一年半来,我几乎游遍了北京的名人故居。听说北京有浙江兰溪籍名人李渔的故居,我的祖籍也是兰溪,于是就有了寻访的念头。

#$$$$$$$$$$$$$$$$$$$$$$$$%

 然而,我询问了北京的几位老人,却没人知道李渔故居所在,甚至有人连李渔的名字也没听说过,这不免让我有些失望。李渔(1611—1680),字笠翁,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誉,其代表作《闲情偶寄》至今仍广为流传。李渔还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才子,在文学、美术、建筑、美食、服饰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www.18art.com


 我搜遍了网络,发现北京各家旅行社的“名人故居游”中,居然没有李渔故居的内容。后来,我在北京旅游频道终于找到了“李渔故居”,然而介绍的文字却少得可怜。除了百余字的“李渔简介”外,能提供给我的有效信息只是:“李渔故居在韩家胡同14号,也称芥子园。芥子园为李渔在北京居住时所建,与原籍宅院同名。以布局精巧名传当时,成为京师名士常临之所。芥子园后来被改为广州会馆,原有的叠石被拆除。”我马上兴奋起来了:有地址还怕找不到李渔故居?

#3$$#%%%%%%%6$


 李渔故居韩家胡同地处宣武区的珠市口外,是旧京八大胡同之一,所以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在胡同里走了一小段,就发现了“韩家胡同14号”。有几级台阶,单扇的防盗门紧闭着,我觉得不太像,但还是小心地摁响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者,说是姓包,听完我的来意,连着摇了摇头,说他是解放前买下的这房子,从没听说过李渔这个人。我不死心,坚持要进去看一看,老人宽容地答应了。里面共有八间房子,除了东厢房,其余的都改造过了,钢筋水泥里,哪里还有李渔的影子!我只好仔细看了看东厢房,努力从陈旧的雕花门窗上,去寻找先祖的丝丝印迹,然而我失望了。问老人,这里早先是否做过广州会馆?老人说,广州会馆在斜对面的北京九十五中学内。我眼前一亮,告别老人,直奔九十五中而去。 #$$$$$$$$$$$$$$$$$$$$$$$$%
北京九十五中学位于韩家胡同25号。传达室的韩师傅说这里不是广州会馆,也不是什么李渔故居,坚持不让我进去。我一下子蒙了!我告诉韩师傅,李渔是清代的大戏剧家,也是我的同乡,我是专门远道而来寻访的。韩师傅见我心诚,想了想说,里面只有一个芥子园。我一听,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说:“正是正是!”韩师傅热心地带我来到两扇破旧的大铁门前,说里面就是芥子园。我从门洞往里一瞧,傻了。能看得见的只有一间正房,一间厢房,都破烂得几乎惨不忍睹了。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撒满了废弃的木料、铁条和垃圾,上面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韩师傅解释说,这里原来是个校办工厂,前几年不办了,所以就一直关着。我说能否让我进去看看,韩师傅抱歉地说:今天是星期六,管钥匙的不在。我只得凑上前去,更仔细地扫视一遍。眼前仍旧只是破旧的老房,满地的垃圾,我的心里在流泪。韩师傅看我难过,说道:听说芥子园原先是个三进的四合院,门前有叠石,房子也有二十多间,可是后来几易其主,拆的拆了,破的破了,就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学校原打算将芥子园重修回去,可是缺钱,只能作罢。 www.18art.com
 徜徉在韩家胡同,我的心里仍久久不能平静。将近中午,胡同里显得格外清静,来往的行人很少,几个老人正围着下棋;不多的几个商店,生意也很冷清,似乎没有人知道这里曾住过一位戏剧大师李渔。胡同的东北角,是老北京著名的商业区大栅栏,想必李渔也曾在那里购物吃饭,体察民风民俗;胡同的西北角,是老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是旧时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想必李渔也曾在那里流连驻足。胡同的西南角,则是李渔以后的清代名家,“当代红人”纪晓岚的故居。这里已经修缮一新,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与不远处李渔故居的破落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李渔后人与同乡的我,真是不胜感慨。 #$$$$$$$$$$$$$$$$$$$$$$$$%
www.18art.com

金华故居

李渔故居
李渔金华故居

#3$$#%%%%%%%6$

李渔故里
李渔故里,在兰溪西乡20公里的孟湖乡夏李村,至今尚存有“伊山别业”遗址、且停亭、石坪坝等为李渔创建筹筑的文物遗迹。

#3$$#%%%%%%%6$


“伊山别业”遗址  在孟湖乡伊山头村,李渔在《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诗中有云:“山麓新开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墙”、“数椽恰好面清流,竟是寒江一钓舟”、“裁遍竹梅风冷淡,浇肥蔬蕨饮家常”、“酒少更栽三亩秫,花多添饲一房峰。”由此可见当年李渔所建“伊山别业”的建置与规模。遗址左侧有古井一口。 #$$$$$$$$$$$$$$$$$$$$$$$$%

芥子园(李渔故里)位于市区溪西新区兰荫山麓,系仿古园林建筑,袭用李渔生前在江宁孝侯台旁创建之庭园名,为纪念李渔而建。

#$$$$$$$$$$$$$$$$$$$$$$$$%

芥子园,占地10.5亩,建有亭台楼阁,筑有小桥鱼池,植有名贵花木。此园虽小,但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之小中见大,曲中见幽, 古中见雅,别有丘壑。游憩其间,发悠悠古思,怀悠悠古人,自能励志励人,催人奋进。中国《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冯其庸有诗云:“顾曲精微数笠翁,名园小筑亦神工;只今移向兰溪去,好听秋江一角风。”    #3$$#%%%%%%%6$

李渔故居金华芥子园
金华芥子园
住宿: www.18art.com
    李渔故里兰溪的星级酒店:
    国际大酒店 四星级设计 兰溪市振兴路333号0579-8966588
    兰江大厦 ★ ★ ★ 兰溪市人民南路6号 0579-8825800
    双牛大酒店 ★ ★ 兰溪市云山路47号 0579-8829999

#$$$$$$$$$$$$$$$$$$$$$$$$%


    国泰大酒店 ★ ★ 兰溪市人民北路26号 0579-8822798
    兰荫宾馆 ★ ★ 兰溪市横山路1号 0579-8925999
    天成大酒店 ★ 兰溪市人民北路2号 0579-8848999
    田野大酒店 ★ 兰溪市府前路市政府右侧 0579-8899488 #$$$$$$$$$$$$$$$$$$$$$$$$%

交通:
    自驾:上杭甬高速在兰溪出口下再按路牌走。
    汽车:杭州坐中巴到兰溪然后再坐1路公交车到。
    火车:兰溪火车站广场有旅游专线巴士直达。

#3$$#%%%%%%%6$

美食:
   

李渔故居金华芥子园
金华芥子园
当地出名的小吃有:
#3$$#%%%%%%%6$

     [兰庆鸡蛋馃]
兰庆鸡蛋馃选料制作:肉十分讲究、葱要粗细均匀、皮要擀溥、收口之处尤见功夫,最好掌握在一张纸那么厚,火候更是关健,煎出的鸡蛋馃外表通体金黄,皮又溥又脆内陷却是鲜嫩滑口。擀皮,摊上一层肉陷再包上清翠的小葱,将压扁的馃子放入油锅中,接着敲碎鸡蛋,倒入碗中,再加上兰庆鸡蛋馃特殊调味品搅拌几下,然后,用筷子轻轻地在馃子上开一个小洞,将搅拌好的鸡蛋顺着筷子倒入馃内,一滴不漏,油煎片刻,金黄喷香的鸡蛋馃就可以出锅了。 
#3$$#%%%%%%%6$

地址:兰溪市人民南路38-3号 电话:0579-8840916

#3$$#%%%%%%%6$

     [兰花酥]
店铺设在和平路北端的祝氏西点。年轻的业主祝若愚已有了5年的做面点经验。他不仅经营生日蛋糕、面包西式点心,还兼营杂粮糕点。面点师傅在现场制作兰花酥,烤箱里正在烘烤小芝麻饼。兰花酥做好的时候,芝麻饼刚好烤好出笼,一股芝麻香味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围观 #3$$#%%%%%%%6$
    [兰花糖糕]
“兰花节吃兰花糕”,这是水门快餐店兰花糖糕摊老板招徕顾客的广告语。
做了多年饮食生意的赖素贞心灵手巧,她会多种点心制作,但最拿手的还是她的桂花糖糕。她的桂花糖糕配方取自龙游糖糕,但又有兰溪地方特色。得知兰溪要召开兰花盛会,她马上想到了一个新的主意:干嘛不做做兰溪糖糕? #$$$$$$$$$$$$$$$$$$$$$$$$%
赖素贞的兰花糖糕在敷有桂花的糕面上别出心裁地用红丝、绿丝做出兰花的图案,以绿叶作陪,红花相衬,兰花糖糕一出笼,马上有顾客围上来,短短两个多小时,就卖出16笼。
赖素贞说,如果顾客喜欢,兰花节后她这个兰花糖糕就作为一个品牌做下去了。发展兰溪文化,也是她一个普通市民的心愿。

#3$$#%%%%%%%6$

#$$$$$$$$$$$$$$$$$$$$$$$$%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eature/839489.htm www.18art.com

北京晚报 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wm/2006-07/10/content_6514830.htm

#3$$#%%%%%%%6$

http://www.likefar.com/forum.html?forumid=4

#$$$$$$$$$$$$$$$$$$$$$$$$%

http://www.51yala.com/Html/2006102310485-1.html

www.18art.com

http://www.25dx.com/beijing/2006/200607/2006-07-12/211249.html #3$$#%%%%%%%6$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宗仁官邸    下一篇 李诫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