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纶会馆
![]() |
锦纶会馆 |
![]() |
锦纶会馆 |
锦纶会馆是广州市唯一保留较完整的清代行业会馆,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是“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证,印证了中国纺织行业及丝织品出口曾经有过的辉煌,孙中山先生曾专门提出要求“永远保留”。1999年7月,锦纶会馆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www.18art.com
锦纶会馆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平移。工程具体为向西北方纵移80.4米,横移22米,托上1.85米。
锦纶会馆原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来新街21号,正好在广州新规划的康王路上。2001年,锦纶会馆因康王路拓建问题而整体向西北“平移”近百米。现座落在康王路下穿上下九隧道出口的西北角,附近就是上下九路和华林寺。平移后的锦纶会馆成南北走向,正门面向南方,东侧(右)是康王路。
![]() |
锦纶会馆 |
伴随着会馆的重新开放,馆内现遗存的22块碑刻也是第一次对市民公开亮相。这些碑刻早在2000年12月就被发现了,但之后一直被封存起来,它们不仅印证了过去民间关于会馆的种种说法,而且还揭开了会馆的身世之谜———锦纶会馆始建时并不是用作丝织行家们的议事之所,而是为了奉祀锦纶行内先师、汉武帝年间曾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 #3$$#%%%%%%%6$
考古学家认为,22块碑刻对研究锦纶会馆的历史价值以及清时期广州的丝织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史资料。从碑文可得知,会馆虽历代都有重修,但现存的建筑应该是在道光年间基本形成的,而且当时的建筑规模不仅仅是现在保留下来的这几座。这一点先前是不为人所知的。 #$$$$$$$$$$$$$$$$$$$$$$$$%
![]() |
锦纶会馆 |
它是岭南典型的祠堂式公共建筑,在创建初期只有一路、一院、两进、三开间,东侧有一个侧门向西的厨房。后来又增加了第三进、并添建东厅、东阁以及西厅、西阁等部分。从正面看,锦纶会馆体现出来明显的左、中、右三路布局,左路为青云巷、东厅东倒座,中路为门庭、中堂、后堂,右路则包括西厅、后轩、西倒座等。 #$$$$$$$$$$$$$$$$$$$$$$$$%
锦纶会馆布局与广州西关的祠堂相比更加自由。传统祠堂建筑虽然也采用三进设计,但是旁边必有两条青龙巷和东、西厢房。锦纶会馆没有西青云巷,且分隔中路和东路的青云巷到第二进前墙终止,只延伸两进。
www.18art.com
会馆门前的照壁后中路门廊前沿之间有一个10多平方米的空间,资料中称作“前明堂”。这部分建筑使室内和室外空间形成自然过渡,一方面可作为节日行业人士聚集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平时行人过往的交通节点。 #$$$$$$$$$$$$$$$$$$$$$$$$%
![]() |
锦纶会馆 |
头门脊饰顶端的“鳌鱼护珠”陶塑,是整个建筑最鲜亮的部分。塑造的是飞翔在云天的鳌鱼形象,鳌鱼的长须伸向晴空,显得气势非凡。除了装饰屋顶轮廓以外,中国民间流传的兽纹可防火避灾,这一陶塑即因此用意而设,同时寄寓了建造者期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达官显贵的意愿。
www.18art.com
会馆进门左右位置有两个面积为6平方米的小阁楼,称金银小楼,那原是演员化妆更衣之处。锦纶会馆过去合行拜祖师或聚会议事之时,经常唱大戏。每到唱戏时,仪门前搭个小舞台,中堂及天井便成临时观众席,而演员就在小阁楼中做准备,阁楼一侧有小门,便于演员出入。阁楼窗上原装饰有精美的图案,但后来在战火中被毁坏,修复时,西侧的阁楼保留了被损毁的面貌,两相对比,尽显沧桑。 #3$$#%%%%%%%6$
蚝壳拼凑西关满洲窗是匠心独特的一项创作。锦纶会馆两个采光窗位于中路第三进上方,面积不大却精美剔透,那是用数百个蚝壳拼凑镶嵌在木花格中制作而成。另外,三道通往外围的古旧木栅栏式防盗门,也是智慧的结晶。每扇防盗门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两扇木门,二是5根长条木组成的木栅栏。栅栏是活动的,使用时将长条嵌在门上的预定位置,再拨动门框上方的开关,长木条便被固定,既适合岭南人家夏季开门纳凉,又适应防盗的需求。
![]() |
锦纶会馆 |
#$$$$$$$$$$$$$$$$$$$$$$$$%
研究锦纶会馆维修保护的问题始于6年之前。其时,我在广州市政府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并兼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根据市政规划要在城西开辟一条南北贯通的康王路,以舒缓上下九路一带繁闹商业区的交通压力,锦纶会馆适处于规划路线当中。文物要保护,市政建设也急不容缓,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怎样解决?当然,市政建设应考虑尽可能地为文物保护让路,但文物保护早有“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简称“两重”、“两利”)的方针、原则可循。我们首先听取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专家分析研究了这座会馆的价值所在,认为:锦纶会馆虽然从其建筑形制特点来看,与珠江三角洲乡镇中一般的宗祠无异,不属罕有,但它是广州现存惟一的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行业会馆,当时在广州与它齐名的如梨园会馆、八和会馆、银行会馆、眼镜公所(会馆别称)、钟表公所等行业会馆,早已凋零或湮没了,独锦纶会馆幸存;其次,它是见证广州丝织业发展从明清时的鼎盛到后来式微的历史遗迹,在广州现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物中也
![]() |
锦纶会馆 |
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关见证 #$$$$$$$$$$$$$$$$$$$$$$$$%
走出上下九路的热闹繁华,窥探来自西关的岭南风景。厌倦拥挤,抬头仰望,云际有影影绰绰的灰塑轮廓。这是来自锦纶会馆屋顶的两只斑斓鳌鱼。双目圆睁、须根向天——它们正诉说着300年前的峥嵘。 www.18art.com
“五丝八丝广绣好,银钱堆满十三行。”遗憾的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十三行早已在一场大火中消失,而机杼之声也在如今玉器市场的繁荣背后销声匿迹。好在还有锦纶会馆;让我们可以在其隐匿的只言片语中缝补近现代广州的历史拼图,譬如这句歌颂清代广州丝织业盛况的妙句。
位于康王南路289号的锦纶会馆是明清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关见证。每年年初,行业领袖都集会于此,共同商定丝织商品的规格和价格,随即通过会馆南面的十三行,将产品运上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西欧以及北美。
www.18art.com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锦纶会馆的贡献也不容小视,不仅起到联合丝织工人抗争的组织作用,还为抗争行动提供资助。《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记载:“锦纶堂出钱,机房仔和打石工人出力,因为锦纶堂的财力甚为雄厚,又肯出钱。”
![]() |
锦纶会馆 |
广货的远销,大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已形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超越陆上丝绸之路,而广州亦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时至清朝国家奉行海禁及闭关政策,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其时,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通往日本、南亚各国及拉丁美洲各国。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沙面西式建筑等。鉴于丝织业的重要地位,锦纶会馆作为锦纶行东家的聚会场所,更是广州与亚洲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地标。 #$$$$$$$$$$$$$$$$$$$$$$$$%
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在一些时间段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商旅往来、富庶繁荣;资本主义新劳资关系在广州较快发展,使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发源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就更无需赘述。
锦纶会馆发展的鼎盛时期,广州的丝绸行业的兴盛从一组数字便可见一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一口通商”,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仅税银就有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每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第七。 www.18art.com
在锦纶会馆的碑刻中记载的出钱资助修建会馆的商号多达400家——小小的十三行地区容纳了这么多的丝绸店铺,足以证明当时广州丝织业之盛。但当这一行业逐渐衰落之后,这一地区却连一点蛛丝马迹、一点记忆都不留下。记者走遍锦纶会馆周围的巷弄,如今已全部是玉石铺;问了住在周围的长辈,全不记得这儿曾经与丝绸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
好在锦纶会馆保留了下来,这是广州唯一完整保留的行业会馆。同属于四大行业会馆的钟表会馆、梨园会馆等已经被拆毁,粤剧会馆八和会馆现仅留有一块牌匾和两扇门于恩宁路。随着锦纶会馆2001年的平移重建,关于丝织业的往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广州有机会也回头望望,忆起一段走过的路。 #3$$#%%%%%%%6$
![]() |
锦纶会馆 |
#3$$#%%%%%%%6$
《重修碑记》《重建锦纶会馆碑》 #3$$#%%%%%%%6$
嵌于会馆西廊的嘉庆二年的《重修碑记》,以及后堂西侧墙上的道光六年《重建锦纶会馆碑》,均提到了关于会馆祖师爷张骞的美丽传说:张骞乘木筏直达天河,一位妇人赠其支撑织布机的彩石一枚。张骞遂携石而归,并创制立法传之丝织业。后人感念其对丝织技术的发展、成熟所作的贡献,便以他为锦纶会馆的先师,立像于堂内。
《重建锦纶会馆碑》还记载:“斯固声明文物之地,亦造物精华之气所特洩也。尝于西来胜地购一堂宇,师事汉博望侯张子文。”可见古人钟情于此人杰地灵之处,而近三百年来锦纶会馆见证历史变迁而不倒,也许正因蒙受此处天地灵气之庇佑。
《锦纶祖师碑记》《重建会馆碑记》
#3$$#%%%%%%%6$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迹之一,锦纶会馆可说见证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丝织行业的兴衰。馆内的碑刻自雍正以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及至民国,除了宣统年以外,基本齐全了。这也说明,锦纶会馆是真正的行业聚集地,不仅常有同行聚会、表演,凡有会馆的修复、扩建大事,以及每年的“选值事、总理”等,一般都会刻碑文以记。 #3$$#%%%%%%%6$
“彼都人士檀(叹)衣冠文物之气,远国商帆,极困戴贸迁之盛。”《锦纶祖师碑记》的记载反映了当年广州丝织业海外贸易之盛。虽则,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行业逐渐衰落,但会馆因其历史地位之重要,经历战火后又一次被重修。《重建会馆碑记》立于民国十三年,为廖仲恺所题,其中记录了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永远不得别立名目”的指示,从此,“锦纶会馆”四字便似铁板钉钉般虽经变迁而不更改。
圣心大教堂 | 广州中信大厦 |
中山大学 |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
华林寺 | 光孝寺 |
[1] 导游人 http://www.guideren.com/guide/city/fjms_shownews.jsp?id=52&cityid=1 #3$$#%%%%%%%6$
[2] 广州文化信息网 http://www.gzwh.gov.cn/Culture/IndexNews/whxw/20052394858.htm
[3] 南方都市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ds/content/20081013/ArticelD08001FM.htm
#$$$$$$$$$$$$$$$$$$$$$$$$%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