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百科-书画艺术网旗下最专业最具权威的书画艺术百科 >>书画艺术网 创建的词条
惠安石刻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惠安石刻

摘要: 概述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居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南连泉州市区,北与泉港区为邻。[1]惠安石雕 泉州惠安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雕工精细、技艺精湛、名匠辈出。惠安石雕从工艺上分有圆雕、浮雕、影雕、碑石五大类。产品从各种大型建筑石雕,如舞龙、飞凤、狮象等飞禽走兽,到人物、花鸟工艺雕刻以及石刻日用器皿等几百种。惠安石雕——南派石雕艺术的典范。以南派雕刻艺术为经典、以古闽越地区地域文化为主流。惠安石雕是一种民间工艺,其作品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艺[阅读全文]

靖安打鼓铲山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靖安打鼓铲山歌

摘要: 简介 靖安打鼓铲山歌 靖安打鼓铲山歌(又名靖安打鼓歌),现主要流传于靖安县山上片(客家人聚居地)一带。清初曾随广东、福建一带客家人带入靖安,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过去,每逢农历六月耘禾,八月捍茶山都要唱打鼓歌,它是一种集体劳动时唱的歌曲。鼓师身背圆鼓一面,双手握槌,击鼓领唱,众人和唱,谈古说今,即兴诙谐,调剂群众劳动情绪,提高工效。打鼓歌旋律清新质朴,粗犷而又流畅,有徵、羽两种调式,终止音均下滑至角。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靖安打鼓铲山歌 靖安打鼓铲[阅读全文]

丰收锣鼓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丰收锣鼓

摘要: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丰收锣鼓 所属地区: 安徽 · 滁州 · 明光市   遗产编号:II—3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滁州市明光市文化馆  遗产级别: 省  概述 丰收锣鼓 “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县的一种民间民族打击[阅读全文]

九子鞭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九子鞭

摘要: 简介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尤以白族人民最为喜爱,他们把幸福、吉祥寄托于神灵,为取悦神佑,伐深山紫竹,竹顶开孔,内置九枚铜钱,鞭长约1米到1.5米左右,大小以本人手握为适,饰以花穗赤绸,紫里带红,十分醒目。打九子鞭既可独舞,又可群舞,少则一人,多则上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方法有单手拍,双手舞花,盘绕。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动作优美而粗犷。鞭杆舞动,古钱相擦,发出的响音富有韵律节奏,颇为动听。动作有“天女散花”、“姊妹相会”、“[阅读全文]

挑花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挑花

摘要: 简介 挑花挑花:刺绣的一种针法,也指施用挑花针法的刺绣工艺品。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挑花在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较著名的有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的瑶、苗、侗、羌、黎、土家、维吾尔族和台湾的高山族都盛行挑花。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和湖南省隆回县的挑花技艺各具特色。 [阅读全文]

漳州木偶头雕刻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漳州木偶头雕刻

摘要: 简介 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作为戏曲舞台人物头像的雕刻,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这一雕刻历来师徒相承,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今而无中断。 溯源 漳州木偶头雕刻[4]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清代,就有称“[阅读全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摘要: 引言 中国民间舞蹈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使我国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建国50多年来,由于兄弟民族间的团结友好和相互交流,各个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香飘四溢的民族大花坛更加鲜艳夺目、更加[阅读全文]

周村芯子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周村芯子

摘要: 由来简介 周村芯子周村芯子是一个独有的艺术品种,是和周村花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自唐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周村的商业陆续发展规模渐大,商业街市分布完整,分工精细,配套完善,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带来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当时周村庙宇众多,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各种庙会也应运而生,在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的看,个矮的和老人、小孩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逐渐出现了“踩高跷”等表演节目的形式,一些大型表[阅读全文]

庆阳香包绣制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庆阳香包绣制

摘要: 简介庆阳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其工艺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明清时期最为丰富,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普及全市。 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遗风千古的针工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一种纯手工工艺,立体造型技艺和技能主要有三个[阅读全文]

颍上花鼓灯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颍上花鼓灯

摘要: 简介颍上花鼓灯颍上是花鼓灯的故乡。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花鼓灯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艺术,流行于安徽淮河、颍河流域,是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表现,被周总理称为“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因其热情、奔放[阅读全文]

陕北秧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陕北秧歌

摘要: 简介 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1] 历史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阅读全文]

抚顺地秧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抚顺地秧歌

摘要: 简介抚顺地秧歌抚顺地秧歌,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极为浓郁的民间舞蹈形式。 抚顺地秧歌主要流行在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抚顺市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阅读全文]

昌黎地秧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昌黎地秧歌

摘要: 简介 昌黎地秧歌昌黎地秧歌是产生于冀东昌黎并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昌黎地秧歌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摊表演到舞台表演,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 秧歌溯源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阅读全文]

《河间歌诗》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河间歌诗》

摘要: 基本资料 河间歌诗 申报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河北 编号:Ⅰ-21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河间市 保护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简介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当代《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河间歌诗是代代口头相传而来,在村里,闲暇没事的时候,老人们会凑在一起,用古韵做诗演唱,以二胡、古筝等乐器伴奏,自娱自乐。 历史 《诗经[阅读全文]

信阳民歌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信阳民歌

摘要: 基本简介 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建国前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信阳民歌 民歌起源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阅读全文]

祁东渔鼓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祁东渔鼓

摘要: 起源发展 祁东渔鼓[2]的形成是在解放初期,一位名叫邹祖溪的老先生,成为演唱“祁东渔鼓”的老艺人。当时唱渔鼓多在为死者超度亡灵后,邹祖溪老先生怀抱渔鼓筒,调皮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子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业,一直唱到天亮。解放后,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江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祁东渔鼓”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 衡阳各县市渔鼓的唱腔又各具特色,衡山渔鼓融入了皮影戏曲调,常宁渔鼓融入了丝弦小[阅读全文]

松滋滚灯舞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松滋滚灯舞

摘要: 基本内容 滚灯舞以“拖、戏、晃、摆”为主体动律,形成灯为人舞,人为灯转,生动活泼、祥和喜庆。充分表现人民群众对“团、圆、亮”的美好心愿。滚灯舞表演时,打击乐起着贯穿,烘托、连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锣、大钹、马锣、小锣五件击乐组成。鼓(冬)音色热烈、厚实;大锣(广)音色深厚,奔放;大钹(且)音色稳健,明快;马锣(得)音色开朗、活泼;小锣(太),音色清脆、悦耳,合奏起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击乐音响体,独奏时又可充分显示击乐本身的特点和性能。建国五十多年来,滚灯舞无论在表演形式,道具运用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阅读全文]

杨林堂鼓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杨林堂鼓

摘要: 活动载体 “杨林堂鼓”的活动载体是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生子满月、祝酒祝寿、起屋上架、田间劳作,甚至阴阳堪地、道士作法等。出没于各种乡间民俗活动中。路上、屋檐下、堂屋中、稻场上、天井里等吹吹打打,天地广阔。[2] 杨林堂鼓表演 表演形式 “杨林堂鼓”有6人班、 十人班、12 人班等。分坐奏、行奏两种 。乐器有大号、锁呐、大堂鼓、小堂鼓、大锣 、小锣、大镲 、小镲、包锣 、拍子等。一般情况下,摆两张八仙桌,座位是大堂鼓与大锣、小堂鼓成三角形在前,大号、锁呐相对着排后,左是包锣 、拍子,右为小锣[阅读全文]

崇阳提琴戏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崇阳提琴戏

摘要: 流传程度 民国初年,提琴戏广泛流传,凡年节喜庆、酬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提琴戏艺人都参加演出。知名的艺人有蒋春保、许国楠、孟福昌、孙庭桢等。他们都是半职业性的艺人,农忙时耕田,农闲时唱戏教戏。建国后提倡群众文化活动,提琴戏在鄂东南得到发展。 崇阳提琴戏表演 剧目介绍  崇阳提琴戏的剧目,除小部分来自黄孝和荆州两种花鼓戏外,大部分与大筒腔系剧目相同,如《孟姜女》《赶子上川》《灯笼记》《三宝记》《梁祝姻缘》《青风亭》《三元记》《天仙配》《琵琶记》等。   “三生四旦带一丑”,是对提琴戏行当的概括:[阅读全文]

随州花鼓戏
编辑: | 浏览: 词条创建者:书画艺术网     创建时间:
标签: 随州花鼓戏

摘要: 基本介绍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花鼓戏鼎盛时期,有近三十个职业和半职业戏班,演唱艺人达300余人。解放后,成立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常演剧目有100多个(本),其中《打裁缝》、《雪梅观画》、《血汗衫》等在随州地区及相邻县市颇具影响。花鼓戏代表人物有郁大块、罗银、杜永义、李福元、刘凤梅等。演出剧目以创作、改编、移植为主,内容以爱情戏为主,兼演一些清官戏。服饰衣箱沿用京剧的规制,分大衣箱、小衣箱、盔帽箱三种。伴奏乐器以大筒为主,配锣鼓、云板、唢呐、笙等,表演手段丰富多样,[阅读全文]